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走墨脱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张文恒
分享到:    

    号称“西藏江南”的林芝,恰是苹果成熟、秋风送爽的日子。走过时时飘来阵阵苹果清香的林芝小道,我们打着绑腿,穿着比平时还要大两个号码的解放鞋,一路雨水一身泥,踏上了漫漫墨脱路。

    这墨脱路,哪是路?要不是背夫在前面走着,我真的不敢相信脚下的水沟就是路,更不敢相信脚下的水沟还能走出路来。

    我们用两个多小时攀越海拔50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咬着牙关承受雨水、雪水的刺骨寒冷。

    正当我们全身泥泞走进墨脱路上的第一站——拉格站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惊喜和苦涩。我惊喜,我们看到了炊烟,试想热茶热饭将冲淡我们的疲劳;我苦涩,“老板”在这前后几十里荒无人烟的深山里开店,挣钱的不易着实令人感到生活的艰辛。

    雨,不停地下着。我们拖着两条灌了铅似的腿赶到大岩洞时,一个叫东伟成的门巴族退伍战士把我们迎进了他在大岩洞内开的店,招呼我们到火堆旁去换事先准备好的拖鞋,然后把我们脱下的湿淋淋的鞋子、袜子、绑腿布放在灶旁烘烤,叫我们甭管,保证第二天能穿上干的。他一边为我们煮饭,一边端来温热的墨脱黄酒让我们品尝,我们的所有疲劳似乎都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

    在水里泡了一天的双脚发白、胀疼,四分之三的衣服被淋湿,惟有心脏的跳动,让我感到自己还活着。

    我们在原始森林里穿行,与爬到手上、腿上、脖子上的无数条蚂蟥抗争了6多个小时。到达汉密兵站,看到了兵,似乎墨脱路上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兵”这个字眼上,心情格外舒畅。

    汉密兵站,一个排长两个兵。在这野兽经常出没的深山里,排长李运新带领两个兵在森林里开荒种地,搭建了一个60平方米的塑料棚温室,但雨水多阳光不足,只能种活一些小白菜、菠菜和萝卜。平时他们吃的都是罐头食品和脱水干菜,只有等到多雄拉山冰雪融化、部队过往人员走进他们时,才掀开温室的小门拔出几颗招待客人。

    汉密兵站生活艰苦,官兵意志坚强。他们人人会开处方,个个懂得抓药治病,为数不多的几本书几乎背得滚瓜烂熟,就连哪一本书里某个精彩的故事在第几页都搞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我们离开了汉密兵站,一座座巍峨的山峰连绵起伏,美不胜收,但大雨下得让我无法取出相机拍下那些壮美、如画如诗的美景。绕过著名的188个台阶、99道弯,我们走进跨度800米长的“老虎嘴”险恶地段。站在“虎口”,头上是悬崖峭壁,脚下是万丈深渊,令人触目惊心。

    穿越老虎嘴,走进阿尼桥,一路险象环生。

    我这个在山里长大的人,还真没有连续走过3天的山路,几天来,一直掉队。饭后,领队的张科长吩咐我骑马,我有些难为情,寻思再苦再累也不能骑着马走墨脱呀!于是,我冲在前面,放开步子就跑,很快,就把队伍甩得远远的。

    进入玛尼翁,一股暖流突然扑面而来,顿时热浪滚滚。我在感受着墨脱路上十里不同天、一日见四季的自然景观。

    就在这短短的十多里路上,我居然发现八条大蛇、五条小蛇,它们一一从路中间穿过、从我身边爬过。

    来到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解放大桥,目睹桥上碗口粗的钢索,桥面上微风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仍然是一个排长两个兵,好在通电,有一台电视机,可以收到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进入墨脱部队营区,墨脱路上美好而充实的见闻,时时在大脑回放。

    晨鸟伴着阳光的弥漫放声歌唱,无论是军营还是民宅,处处鸟语花香、蝉鸣蛙叫,兰草馨香扑鼻,瓜果清香四溢……任思绪神游,越发感到身在墨脱的那份惬意和清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