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解放50多年来,西藏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短短的文字无法描述。作为一名在西藏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愿做一个西藏变迁的见证人讲一段小小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只因没有通向西藏的公路,进藏部队粮食供给十分困难。党中央决定用骆驼向西藏运送物资。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条穿越青藏高原的公路通车,汽车代替了牦牛和骆驼的运输,但公路运输还是有限。随着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不断地提高,特别是西藏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青藏高原需要铁路,西藏人民盼望铁路。1960年进藏时,由格尔木坐解放牌大篷车(当时车内用麻袋装着大米当坐垫),历经16天到达拉萨。1962年我大学毕业进藏时,已经有格尔木通往拉萨的大客车了。我被分配到江孜地区仁布县工作,由江孜骑马第一天晚上住雅布兵站,第二天才到达仁布县府所在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骑马呀!虽在机关工作,也常跟县委徐书记同工作组下到各区乡基层,发动群众宣传、传达党中央的各项政策。
有一次我和徐书记、通讯员普布到曲增乡去检查工作,这次是坐徐书记的专车——小吉普。由县到乡简易公路也没有,徐书记叫司机按方向开,一路绕山沿河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从早上7点到中午12点才到达。这时我想到鲁迅的一句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的汽车轮子就是此路的开辟者吧!
车刚到乡政府的大门口,一下子像爆炸的新闻,有人在高喊:“快来看呀!毛主席的‘铁牛’来了!”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跑了过来,有的是从牧场骑着马赶来了,把汽车团团围着,比什么讨论会还热烈的藏族群众七嘴八舌地问:“‘铁牛’一天吃多少草喝多少水?”我既是翻译又成了讲解员:“‘铁牛’只喝水和油。”又问:“‘铁牛’比马比牦牛跑得快吗?”我说:“骑马到县里起早摸黑需一整天,我们下午还要返回仁布县里去,你们说快吗?”大伙不约而同伸着拇指“毛主席派来的‘铁牛’呀咕嘟、呀咕嘟”!这时有位双目失明的阿妈啦由她女儿扶着挤到汽车跟前,在汽车上摸呀摸呀问道:“我怎么也摸不着‘铁牛’的头和尾巴呢?‘铁牛’有几条腿?”在场的群众哄堂大笑!
下午快到5点钟了,我们准备返回县里,可群众都不肯离去。这时德吉和卓玛穿着过节新装来了。一个扶着另一个说肚子痛得厉害。“徐书记说:“快把她带到县医院去。”她俩非哭似笑地上了车。场内“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喊个不停。大家认为她们是最幸福的。群众把路让开,司机小王按响喇叭嘟嘟几声,竟说再见了,又似欢送会,大家高兴地跳起舞来。
我们原路返回,车很快回到县里直到仁布县医院。下车时她俩捂着脸笑了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有病,是想亲自坐一坐毛主席的‘铁牛’啊!”
2006年7月1日,我守在电视机前,从头到尾看着“青一号”次列车由格尔木驶向拉萨的每一个画面,不只是激动更是感慨万千,不由想到44年前仁布县曲普乡的故事,又想到那两位最先坐汽车的姑娘。如果她们还在世的话,可能60多岁了。她们若看到了通火车的情景,说不定会坐着大巴或自家的汽车到拉萨旅游观光,看看今日西藏经济社会的伟大变迁,看看党中央开到西藏高原的“钢铁巨龙”呢!
她们也会同西藏更多人一样,也会走出大山坐着火车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和我们祖国繁荣昌盛的伟大进程,我想她们一定会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