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拉萨的变迁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商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范久辉
分享到:    

    2003年初,有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那就是郑钧的《回到拉萨》,歌中描绘的景色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下定决心辞职去西藏,去看看那美丽的雪莲花。然而问遍所有朋友,却没有一个人去过西藏,当时,对于很多人来说,西藏还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地方。没有办法,我只好上网去查有关西藏的攻略。攻略上说了,去西藏一定得备齐一些装备,比如60升以上的背包、高帮登山鞋、睡袋、帐篷、冲锋衣裤等,没有这些,去西藏就等于去送死!生命诚可贵呀,于是,我按照攻略上的指示一件不落地备齐了装备。

    2003年6月,我背着大背包,身着冲锋衣裤,脚踏登山鞋,雄赳赳气昂昂地向西藏挺进。

    一到拉萨,看到了传说中的布达拉宫,可能是在内地看高楼大厦看多了,也不觉得它有多雄伟。布达拉宫前面的北京路并不宽敞。布达拉宫后面的转经道基本上被小商贩占着,充斥着买卖的吆喝声,在东侧还有一个臭哄哄的菜市场。那时的布达拉宫门票刚涨价,涨到100元了,里面的金顶多花10块钱就可以上去,现在已经不能上了。

    那时背包客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拉萨市的东边,那里有三个著名的旅馆,吉日、八朗学与亚宾馆。从布达拉宫沿着北京路往东走,会不时遇见背包一族。由于背包太大,把他们的身躯挡住,从背后看他们,就好像一个长着两条腿的背包怪物在行走。走到前面会发现,他们十有八九一手拿着《藏地牛皮书》,一手提着装满食品的塑料袋,行色匆匆。

    到旅馆住下,《藏地牛皮书》就是拉漂们的接头暗号,如果两个人都有这本书,那就接上头了,找到了组织!然后大家就一起按牛皮书上的攻略去安排在西藏的行程。行程定好了,如果人数不够,那就在这些旅馆的留言板上贴征友的帖子,十有八九都会找到合适的伙伴。那时的帖子基本上是背包客写的,不像现在,旅行社也在上面贴召伴的信息了,这让留言板多了一份商业的味道!

    既使天天在拉萨,也会感觉到拉萨的变化,老城区的房子不停改造,街道在不停地翻新,布达拉宫也在不停地维修。

    当然,变化最大的是在2005—2006年,以布达拉宫为例,2005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政府将布达拉宫广场重新改建,将广场前的北京路铺上花岗石,广场上的花园也种上了花,这让广场变得更美了。2006年,政府对布达拉宫周边环境又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整治。所以,周边的商铺拆了不少,那个臭哄哄的菜市场也拆了,以前需要3元门票的被高墙包围的龙王潭公园也变成一个不设防的景点,里面的风光比以前还美。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带动了整个西藏旅游的热潮,来自四面八方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自驾的徒步的骑行的,各种各样的人都赶往西藏,一瞬间,圣城拉萨变成了一个摩肩接踵、游人如织的城市,游客们在旅游团的带领下轻松自如地穿行于拉萨的大街小巷,他们不用再靠《藏地牛皮书》做接头的暗号了。

    八朗学、吉日、亚宾馆这三家旅馆也不是背包客的首选了。新开的东措与平措青年旅社慢慢浮出水面,新增的众多旅馆也让大家多了选择的余地。前几年,拉萨还多了一个新事物,那就是家庭旅馆。它们可能是一套房子,或是一个院子,喜欢拉萨的背包客把它们租下来,简单装修,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就成为一个家庭旅馆,生意倒也红火!

    哲人说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湖,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块圣地”。不管拉萨如何变化,它都是我的圣地!布达拉宫在我心目中越来越高了,藏族朋友认为,布达拉宫是长出来的,不是建出来的,我慢慢也认同了他们的看法!

    无论如何,大昭寺广场也始终是我心中的圣地,在那里晒了几年的太阳,晒得我头脑短路,也让一个女孩子头脑短路,最终强烈的阳光让两个最短路的头脑接在一起,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我爱她,也爱圣城拉萨,我会一辈子爱她,也会一辈子爱拉萨。当然,我也爱,拉萨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