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个传承几千年、备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在国人心目中神圣而高贵,其地位和影响无以替代。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传说在远古时代,“年”是一种非常凶残的动物,长期生活在海底,每到除夕就成群出来觅食,所到之处,人畜无一幸免!所以,每到除夕前,在外打猎的亲人都争相回家与亲人团聚,躲避这场灾难。人们发现“年”虽很凶残,但有“三怕”,即怕火、怕红色、怕响声!于是每到除夕,人们就穿起红衣裳,家家户户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年”看到红色和火把,听到爆竹炸响的声音,便逃之夭夭!这办法越传越广,渐成风俗,慢慢地就形成了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期间,我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经过年代的更替和岁月的洗礼,记录着前辈与自然抗争的历史足迹,象征着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萌动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万物葱茏。当新春来临时,人们必然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将至,家家各有期待,人人怀揣心愿,以看似雷同的方式,迎接各自心中的新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们记忆中乡村的年,更值得留恋,也更有味道。
季节推开腊月的大门,春节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古典女子,插一枝大红的灯绒花,迎着飘舞的瑞雪,走进五谷丰登的农历和乡村古老纯朴的风俗,在庄稼人的心坎上做窝筑巢。闪光的镐头和弯把犁,大汗淋漓的农事,躲在粉刷一新的墙角憩息。裸露金黄牙齿的玉米棒、鲜红的辣椒串和粗犷沙哑的播种谣挂在屋檐下,打探春耕的消息。辛勤劳作一年的庄稼人忙着赶集上店、置办年货。精明强悍的小伙子和花枝招展的姑娘,系上红绫绿缎的长腰带,风风火火地练习踩高跷、耍旱船。孩童们高举五颜六色的灯笼,等待火爆爆的鞭炮爬上竹竿梢……腊月,是山乡一年中最兴奋的日子,也是庄稼人一年中最闲暇的日子。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临近,无论旅途多么遥远,人们总把颠簸和疲倦捆进鼓囊囊的背包,在年夜钟声敲响之前,走进一副火红耀眼的春联,走进亲人特别是父母那殷切企盼的眼神。腊月三十除夕夜,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家庭温暖、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黏黏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夜。天一抹黑,孩子们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那响声……转眼间,伴随着清脆的钟声和辞岁的仪式,大家翘首以盼的金锤迈着急促而坚定的步子,跨越二十四节气,终于敲响老老少少增岁添寿的庄严钟声。人们争相点燃鞭炮,挑旺炉火,温热老酒,守住勤劳善良的美德和五彩斑斓的希冀,渴望一年望不到头的好收成、好运气。
庄稼人与土地生死相依,自古是一对孪生的亲兄弟。如今农家的日子恰似见风就长的紫色豌豆花,互相憋着劲,攀比长势和高低。因为劳动,才有平凡而壮美的生命和享受快乐的权利,才有甜润脆亮的歌声和甜蜜温馨的节日。
一年奔波,端午节你可以不回家,中秋节也可以不回家,但到了春节,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的人们都千里迢迢回家,停靠在温馨的家庭港湾。春节时,在神州大地,在全球所有华人聚居地,大家共同欢聚着、兴奋着!这就是年的魅力,它彰显出一种神奇的魔力。
网络化与地球村的时代,“人远天涯近”。社会更需要有一个情感交流与亲情汇聚的节日,调适心情,丰富生活。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并与祖先对话的机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交流的增加,春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春节倡导和谐、和美、团结、愉快、欢乐的主旨,与当今世界人民盼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相契合,可以说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中国人的足迹,就有春节存在,跳传统秧歌、赏欢快锣鼓,看彩灯闪烁、观龙狮狂舞,听爆竹惊天、品礼花绽放、书迎春桃符,吟诗唱歌、吃团圆饭、看春晚联欢……到处洋溢着春节的味道。
中国春节,是全世界珍存下来不可多得的古老而传统的民俗,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光芒,正让人类共享着亲情的温暖、团聚的欢乐与和平的幸福。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