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旷代的忧伤:著名知识分子的面容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今日的中国热衷于谈论公共知识分子,一切在媒体上以诋毁与辱骂为乐的语言纵情者也被目为知识分子,可见我们的时代对公共事务参与的迫切和无能为力。

    康德在《何为启蒙》中开启了关于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合理运用理性的传统,然而却是法国的“批判”行为让知识分子精神得到真正的张扬。在法国在大革命之后,价值全面空缺使知识分子充当了历史主体的现实条件虽然让知识分子变得极为狂妄和肆意,但不能否定的是“批判”这一思想资源为现代知识分子所继承,在欧洲,在美洲,在亚洲,为人类赢得了尊严和进步。

    当左拉站在法庭上为一个和自己毫无瓜葛,与整个军队和国家相比实在渺小到微不足道的人说话,维护他的权利、名誉与尊严时,今日中国的多少知识分子应为之汗颜——他们总以夸夸其谈和辱骂这一技巧来维系其身份。

    当林贤治直面像左拉这样的西方知识分子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他饱含着热情,开始用一种诗性的语言去描述——拒绝了从知识史去勾勒思想的面貌,而是用浓重笔墨书写独特的个体怎样与它的时代发生碰撞,并在碰撞中彰显了他们独立的精神和深重的承担。

    思想更多时候是在个体深切于他自己的人生和身边的生活时才能展现其他真正的魅力,在社会生活中确定姿态和不断采取行动才是一个知识分子真正的使命——而不是沉醉于思想的高雅。比如《向晚的玫瑰云》中的薇依,25岁那年,她放弃了工作所能给予她的一切舒适,孤身来到一家公司,在雇佣合同上签字当一名非技术工人。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中,她最看重的个人尊严受到损伤,她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奴役和屈辱,于是她开始关注工人的精神问题。工人不是一个天然的集体或阶级,而是作为个人集成的存在。因此,精神在这里就不是一个集体意识问题,而永远带有一种肉体感,一种灵魂的震撼与颤栗。自由是一种来自肉身的感受,有谁为工人这种自由呐喊过?

    思想不再是书斋中的优雅行文,而是自身肉体的生成,也许这对当下中国知识界热衷于不断探求政治哲学是一种最简单的反驳。思想如何承担起生活的意义,也许是我们应该好好追问的。

    在这本随笔集中,林贤治深刻体验着东西方思想者奇特的人生和他们苦苦追求的理想,每个个体在他的笔下浮现了曾经生动的面容——有了面容的灵魂和思想才显得生动和真实。

    作为这本随笔集的读者是有福的,唯一挑剔的是林贤治的语言有时过于诗化,无法与他所写的人物保持一点距离,虽然这也是其随笔为一般人赞赏的地方。对此,我们可以保持所谓冷静的态度,在激情之余多出一点点观看的眼光,也许能发现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