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两位艺术巨匠的莫逆之交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俞国荣
分享到: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齐白石(1863—1957年)是中国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和金石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齐白石到了北京以后,住在法源寺,以卖画维持生活。在一个无人理睬的场合,梅兰芳跟他寒暄了几句,使他挽回了面子,可是梅兰芳改变不了他在画坛的地位。懂得他的画的,除著名画家陈师曾外,别无他人。

    在齐白石66岁、“十载关门”最后一年的1929年,徐悲鸿来到北京,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在用人方面不墨守成规。当他发现齐白石在中国画方面的高深造诣后,亲自去拜访了这位当时处境十分孤立的老画家,并决定聘请齐白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教授。当徐悲鸿提出聘请白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教授时,他婉言辞谢了。过了几天,徐悲鸿再去拜访他,重提此事,又被谢绝。徐悲鸿没有灰心,第三次又去敦请。最后,齐白石答应试一试。

    第二天,徐悲鸿亲自坐马车迎接齐白石。在学生们的簇拥下,齐白石和徐悲鸿来到教室。齐白石拿出自己带来的画笔作画示范,学生们的眼睛都跟随着他的笔在移动。齐白石巧妙地运用笔锋的变化和墨色的枯湿浓淡,达到徐悲鸿所说的“致广大、尽精微”的效果。

    画完以后,齐白石在徐悲鸿的引导下,与同学漫谈。一堂生动的课在下课铃中结束,学生们很满意。

    然后,徐悲鸿又坐了马车送齐白石回家。齐白石用激动得有点发抖的声音对徐悲鸿说:“徐先生,你真好,我以后可以在大学里教书了,我应当拜谢你。”从此,这两位艺术巨匠便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的友谊终身不渝。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悲鸿在重庆急忙致书齐白石,并很快收到他的复信。齐白石在信中满怀忆念地写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