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泽当小屋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苏霓斌
分享到:    

    如果说遥远的雪域高原对于生活在内地的多数人来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那么选择援藏就意味着与之相伴随的不仅是缺氧、高原反应等一系列“高原病”,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

    2007年7月,带着组织和800多万江城儿女的嘱托,告别家乡,告别亲人,我们踏上了雪域“藏源”——乃东这片神奇的热土。

    高高的雅拉香波山,是你通向天堂的长路

    奔腾不息的雅砻河,是你献给太阳的哈达

    雍布拉康凝结着雪域儿女的智慧

    贡布日神山,编织着古老神奇的童话

    你好乃东……

    这就是我们援藏的地方,一个美丽而又历经弥久地演绎着雅砻部落传奇的地方。

    三年很快就要结束了,雪域高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最为难忘的则是我们的泽当小屋。

    泽当小屋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一层楼板平房建筑,朴素而洁白的墙面、片页岩铺就的地面警示我们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石头间的小草,寓意我们要像这小草一样扎根西藏,奉献西藏。

    泽当小屋不仅是我们日常休息的场所,更是心灵休憩的港湾。走进小屋前映入眼帘的是那正反面镌刻着“励志”、“宁静致远”和“晓”的石头。每次看到这些就会不断激励着我们远离浮躁,踏实学习,努力工作。

    小屋前有块空地,我们在这块空地里种植了马兰花和从江城带来的紫竹等植物,寓意要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容华、不争艳丽的品格。

    小屋的后面,是我们开辟的一块菜地。闲暇之余,我们在这块菜地里试着栽种了从武汉带来的西红柿、青椒、白菜、洪山菜薹等好几种有机蔬菜。援藏干部们用心经营着这块菜地,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岑州时常风趣地说,这块菜地是乃东的“试验田”。古时专为皇家御供的洪山菜薹,在这里试种成功。如今包括免耕土豆等绿色有机蔬菜在乃东温室已经推广开来,科技“一棚一品”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人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

    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和繁华 ,工作之余我们在泽当小屋经常思索组织上派我们到西藏来干什么,援藏期间应该做些什么,将来给西藏人民留下什么,告诫自己不是为名、利、权而来,是为磨炼意志、锤炼品格、增长才干而来。

    第一次下乡调研,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地有的农牧民群众尽管不懂汉语,但他们得知我们是组织上派来的,用极其朴实的方式给我们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那贫瘠而寂寞的生活磨砺了我们的意志,那热情好客让我们感受到了援藏的崇高和快乐,更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源泉。

    2009年的藏历新年,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和我的四位战友第一次和藏族朋友一起在泽当小屋过起藏历新年。一大清早,县里的同志和身着盛装的当地群众,手捧“卓素切玛”和青稞酒来到我们的泽当小屋,和我们一起共庆藏历新年,互祝扎西德勒!

    泽当小屋有个藏式会客室,会客室的屋顶是用玻璃制作的。闲暇之余王坚为我们摆起了茶道,他的茶艺虽不娴熟,用他的话说,我们喝的是甘茶,做的是有意义的事。县长和人大主任还有其他朋友也时常来到我们的泽当小屋,坐在小屋前的石桌前,时常一起边品茶边讨论工作,别有一番风味。

    三年来,泽当小屋见证了我们援藏期间的酸甜苦辣,见证了我们在这里的成长历练。它是架在江城人民和乃东人民之间的一座友谊的桥梁,更是一座藏汉民族的连心桥。

    回首三年援藏,漫长而又短暂,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离开泽当小屋返回江城。但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已深深地铭刻在心底。尤其是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泽当小屋,我们生命中永远的风景!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