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西藏第二代。上世纪50年代末,我的父亲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到了西藏。三年援藏期满后,单位党组织对父亲说,西藏的工作需要你,把你的家属调进来吧,一起建设边疆。父亲毫不犹豫地又将母亲的各种关系转到了西藏,母亲虽然有些舍不得丢下才4岁的我,但是父亲说,这是党组织的安排。母亲只好依依不舍,挥泪将我托付给了年事已高的外公外婆,同父亲一起建设新西藏了。后来,我的大弟弟在西藏出生了,接着是小弟、妹妹,再后来,父亲母亲干脆将我们姊妹4人全接到西藏。这样,他们也就无所顾忌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了。西藏的第二代在这里生、这里长,完完全全把自己融入了这片神奇的土地。1991年,我因为身体缘故回到了内地,人虽走了,心却留在了西藏。奔波在都市的喧嚣里,现实中的压力、艰辛使我更加怀念在西藏工作、生活的恬静安逸和与世无争。我忽然明白,这些年来西藏实际上就是我心灵的栖息地,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渴望重新返回那片充满诗意的乐土,因为那里有我的情、我的爱,有我太多的思念与牵挂,西藏一直住在我心里。
“欢迎你们回来,我们干杯吧?”这是小娟的声音。她是我初中时期的同学,同她一道为我和程原(我的同学,内调在成都,此次同我一道重游西藏)“接风洗尘”的还有跃华、安富、权立、贝西、玉莲、张岚等同学。他们都是我和程原还留在西藏工作的初中同学,都是西藏第二代。他们扎根高原,吮吸着这块土地上的特殊营养,和我们的父辈一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工作,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他们不愧为西藏的第二代,用老西藏精神抒写着精彩的人生篇章。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
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青山上,
我们也曾历尽辛苦到处奔波流浪,
举杯痛饮同声歌唱,友谊天长地久。
我们往日情谊相投,
紧握双手走在泥泞的路上,
但如今却劳燕分飞远隔大海重洋,
友谊万岁,友谊天长地久。
在欢快的歌声和祝福声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了酒怀,互相问候,互相询问着离别后的情况。此刻,这一群已经不年轻的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那个一旦快乐就可以忘乎所以、一旦兴奋就可以大喊大叫的年代。不知是谁提议,给中学时代的老师打个电话,跃华拨通了已经退休回内地的刘老师的手机。大家除了向老师问好之外,还学着当年老师的样子,用老师的家乡话背诵老师为我们编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一会儿,小娟的女儿来了,她是来给妈妈送钥匙的。她叫白玛央珍,今年毕业于西藏大学美术系,刚刚被山南地区高中聘为教师。白玛央珍端起酒杯懂事地为叔叔阿姨们敬酒祝福。白玛央珍长得很美,那种美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大概就是玉洁冰清、超凡脱俗那一类吧。望着美丽的白玛央珍,我耳边回想起了西藏的流行歌曲《卓玛》(卓玛藏语意思是仙女)。
啊,卓玛,草原上的姑娘卓玛啦
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啦
你有一个花的笑容,美丽姑娘卓玛啦
你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歌唱在那草原上
你像春天飞舞的彩蝶,闪烁在那花丛中
啊,卓玛,草原上的格桑花……
啊,白玛央珍就是美丽的卓玛,西藏高原上的格桑花,你是西藏第三代的杰出代表,是父辈们的骄傲与自豪。我们,你的长辈们要把祝福送给你,愿你的人生旅途没有荆棘,铺满鲜花。
白玛央珍,我还想向你讲述西藏一个献身者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你的外公张耀民。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前去西藏文联采访报道正在召开的文学评论会,张叔叔作为文联党组书记在这个评论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就是他那洋洋洒洒的讲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他对西藏文学的评论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他把文学评论比喻成藤,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树。他认为,藤总是缠着树生存的,要想藤儿长得好就得树儿长得高。因此他强调,要在文学创作这棵树上多花精力,多想办法,尊重爱护文学前辈,扶持培养文学新人,让文学创作这棵树枝繁叶茂,结出更加丰硕的文学果实。会后,我采访了张叔叔并告诉他我小时候曾经去过他的家,是小娟的同学。张叔叔亲切地微笑着说:“好,好,小娟的同学都当西藏日报记者了。好好干,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找张叔叔。”我认真地点着头并恭敬地呈上评论会的新闻报道初稿,请他指正。
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献身者,虽在故土告别人间,却留下了把骨灰运回西藏、埋在拉萨的遗言。他17岁参军随当时的一野部队解放西安、兰州,后又随十八军独立支队从西北进军西藏。在这块土地上,他写过反映西藏生活的作品。作为西藏文坛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带领一班人用自己的心血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各民族文艺新人。
他和老伴贾老师对藏族人民感情深厚,胜似骨肉。这种观念与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小娟嫁给一位藏族青年,才有了纯洁、善良、格桑花一样美丽的白玛央珍。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把汗水、智慧、青春、热血全部奉献给了雪域高原。张耀民同志具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和一颗纯洁的心,他的信念和言行堪称楷模,他的精神和品格光彩照人……听到了吧,白玛央珍,这就是你的外公,他们把自己连同后代留在了这片所挚爱的大地上。我想,每一个熟悉他们的人,每一个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都不应该也绝不会忘记他们。此刻,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我们的父辈:你们在雪域高原所开创的事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继续着,你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