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马车 那时速度最快的公共交通工具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商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梁梅
分享到:    

    翻开拉萨市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狭长的城区,但62岁的丹增老人用手指在地图上以大昭寺为中心画着圈圈说,这一片才是“拉萨”,把近60平方公里(不包括柳梧新区)的拉萨一下子缩小到仅有八廓街一圈了,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丹增老人笑了:“我说的是50年前的拉萨老城。”而他跟我强调拉萨老城的所在区域,则是为了说明他口中的“遥远”——原话为“出了城,不管往哪个方向,不管到哪个地方,都遥远得很,即使坐着速度最快的马车,也得一天半天的”。

    去哲蚌寺 来回都要“披星戴月”

    “即使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十几年里,拉萨都没有一条马路。”

    “没有马路?那1954年通车的青藏公路呢?”

    “青藏公路那时候不是沥青路面啊,”丹增老人反问道,“什么样的路才能被叫做马路?柏油路才够宽敞够平坦嘛。”接着,他翻找出夹在文件夹里的2009年3月28日的《西藏商报 纪念日特刊》中关于宇拓路的文章作为佐证说:“直到1965年,拉萨才有了第一条柏油路——人民路,这才是真正的马路嘛!”我不禁佩服起这位爱看报,到老都在学习的老人。

    论证完拉萨的马路,丹增老人才把思绪拉回来,“虽然没有马路,但城里城外都有许多条土路、石渣路,也连接着城内外的人们。”丹增老人继而对马车的速度给出了肯定,“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青藏公路上的运输大卡车,还有军区、机关单位的寥寥几辆汽车都不可能拿来做公交车用吧,所以马车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了,与走路相比,它自然就是速度最快的了。”

    丹增老人还记得小的时候随家人去哲蚌寺的情景,“那时候去哲蚌寺就是出远门,如果遇到重要的节日,就不是一天半天能回来的了。整个大家庭都要去,好几辆马车,来回就得两天甚至三天。阿妈提前许多天就开始准备,还要带上帐篷、毯子、大藏袍,一家人就住在寺庙外。”

    幼年的丹增,每次听阿妈说要去哲蚌寺或者去山南走亲戚就高兴得不得了,拿着草料口袋去“拍马屁”,告诉马儿出发时别忘了告诉他,这时候马儿就会打着响鼻回应他;拍完“马屁”拍“妈屁”,幼年的丹增又跑到正在厨房里忙碌的阿妈身后,捶背按摩,让阿妈多带些他最爱吃的酸奶和奶渣。

    “出发前一天晚上就睡不着了,天还没亮,不等大人们召唤我就先爬上了马车,生怕被大人们忘掉了。上了马车,我招架不住,就晃晃悠悠的几乎一路都在睡了。而回来的时候,新鲜劲已经过了,更容易困,又是一路睡回来。”丹增给那时出门找了个形容词“披星戴月”,不仅是指出发和回来的时候基本在晚上,更是给自己睡功了得加上了注脚。

    照料马车 妻子的爱也融在里面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马车都作为拉萨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而存在着。”丹增老人说到此,则用略带批评的语气说,“改革开放以前,拉萨的城市发展速度真是太慢了!”但这在当时住在大北郊的扎西顿珠眼里却不啻是件好事,因为他在1978年结婚的时候,才拥有了自己的马车。

    正因为这辆马车是当时家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扎西顿珠和妻子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看着自家的马和车,“每天一早起来,我只管给马添草料,老婆则细心地把车子上的灰尘擦掉,铺上草垫或毯子。然后,我们一起架车辕。”在扎西顿珠的记忆里,这段有马车的“新婚生活”是那么甜蜜,因为妻子很心疼人,出车前给他吃的糌粑里会多放些酥油,“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浪费了,她就哭了,哄了半天才哄好。”这时,一旁正在添茶的妻子嗔怪道:“你当时脸那么凶,谁知道你在开玩笑。”

    “冬天的时候,晚上收车回来,老婆还会给车马披上毛毯,防止马冷了,车轮冻坏了。”这时扎西顿珠一本正经地看着妻子,“就不怕我冻坏了。”妻子被他气不过,“当时家里最暖和的袍子都在你身上穿着了。再说了,照料好车马,你出车才顺利安全啊!”扎西顿珠才坏坏地笑道:“这才说明你是个好老婆嘛!”没想到,这两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夫妻还如此恩爱,从他们相互的言语和眼神中,我看到了幸福的因子。

    为了招揽客人,扎西顿珠和妻子不但用五颜六色的布条装扮马匹和车辆,还专门跑到八廓街买来大大小小的铃铛,“老婆沿着车辕把铃铛整齐地钉上,马脖子上也挂上一圈,只要马一跑起来,丁丁当当,老远就听得到。”扎西顿珠收车回家的时候,妻子远远地听到了丁当声,就笑呵呵地站在门口迎接。

    “那时候也不怕没人坐车”扎西顿珠说,因为那时候的北郊,又大又荒,除了大修厂、化工厂、电机厂、军械厂几家大的工厂外,消费的地方几乎为零,一到周末,这些工厂的工人和村子里的村民都会到拉萨老城购物、娱乐等。有了稳定的客源,收入自然也稳定了,“坐车的价钱分时候,周末坐车的人多,一个人五毛,平时两毛、三毛都行。” 在扎西顿珠看来,他那时候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平时人少的时候,他会在客人们下车后,到老城区里找些拉货的活儿,一天也能赚几块钱。

    几年后,扎西顿珠北郊的客源被“拖拉机”抢走了,而他则驾着自己的马车进了城,将目光转向了城区居民和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多起来的国内外游客。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