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的江风拂过李庄,使冬日的古镇格外静谧与安详。我轻快地走进李庄,一种庄严与神圣充盈着瞻仰的虔诚。“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的烟尘早已随风而逝,而知识的积淀、砥砺的坚韧、民族的抗争精神日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漫漶的记忆。
李庄是四川宜宾的李庄,更是中国的李庄。她是在抗日的烽火中成长起来的,成为华夏民族之魂的瑰宝。世人的敬仰,使古老的小镇焕发出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李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小学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使冬日的古镇充满了欢快与活力。这种声音,悠扬旷古,穿越了历史的沧桑,飞跃了万里长江,跨越了神州,成为不少青衿的精神伊甸园。
踏在青石板上,我不禁联想到,这块石板是否承载过当年林微因、梁思成沉重的步履?是否留下了傅斯年深情秦砖汉瓦的记忆?是否镌刻着童第周奠基胚胎的痕迹?特殊的成长环境,成为抗战中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崛起。
“九龙戏珠”回荡着梁思成赞叹的气息;“百鹤窗”留下了梁思成摩挲的指印;“禹王宫”镌刻了梁思成“功奠山河”的浩然之气。小小的李庄,成为人们无尽的追忆。
一批知识精英、有识之士、热血青年,从同济大学来到李庄、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李庄、从莱茵河畔来到李庄,寻求真理,抗击法西斯的暴行,成为艰苦卓绝的八年的永恒。地处长江之尾的同济大学迁川,在硝烟中将课桌移到了西南一隅的长江第一城的四川省宜宾李庄。“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开明绅士罗南陔的壮举,融汇了宜宾人的博大与宽厚,成就了李庄永驻史册的辉煌。
宜宾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欢迎同济大学的转移,并且是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国难之时。一批有识之士、风华正茂的学子、地下共产党员等,在李庄学求学、著书立说以及传播马列主义。仅有三千多人的小镇,一下子迎来了一万多名同济师生,使古旧的李庄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没有地域之分,只有同仇敌忾;没有文化差异之别,只有华夏的同舟共济;没有家族帮会近远之谈,只有轩辕后裔共同的血脉。
李庄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成为童第周、梁思成、林微、傅斯年等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家和一万多名学子的避难所。他们蜷缩于李庄,图谋生存,积蓄力量,或著书立说,或教学相长,吸吮养分。偏僻而娇小的李庄,张开矫健的双翼,呵护着华夏的文明,成就了共和国享誉海内外的建筑学泰斗、生物学家、汉语言文学家,其人文精神、科学贡献从史册跃出,成为华夏文明的瑰宝,永锡后生。
东岳庙、张家祠、羊街、席子巷、螺旋殿以青砖壁瓦或斑驳疏离一一进入我的眼帘,更以苍劲挺拔、风姿卓越、美轮美奂、意蕴深厚进入我的心灵。
宜宾的李庄、四川的李庄、中国的李庄,是血与火铸就的精灵,从螺旋殿闪耀的科学之光、从九龙戏珠蕴含的五千年文明、从长江第一城挽起的崇山峻岭飞跃世人,骋目于怀,于疏淡雅致、于情韵婆娑中,成为不可复制的眷念情结。
娇媚而厚重的李庄,因为抗战,成为了民族大义、不屈不挠、荣辱与共、宽厚勤韧的缩影,从古老的羊街的“一线天”的透射出的前尘旧影,依然栩栩如生,浸润于黄土地的一草一木、激荡于雕梁画栋上、灵动着长江、黄河母亲河的今昔。
注: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而由庙宇、宫观、殿堂组成的“九宫十八庙”、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巷、众多的古民居四合院以及被誉为李庄“四绝”的旋螺殿、奎星阁、九龙石碑、百鹤窗,形成了李庄独特的古民居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1940年,李庄以一纸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世界级大师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李济、童作宾、梁思永、童第周等大批学子云集李庄,使李庄这个不足3000人的小镇新增人口达1.1万余人。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给战时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养分。李庄也由此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李庄的最大特色就是抗站内迁文化。
凝固时间:明清时期
特色点评:街道为石板铺成,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雕花门窗,风火山墙……具有浓厚的川南特色。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