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大伦书香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新华副刊    记者 冯朝学
分享到:    

    两广交界的大容山深处的南流江畔,有一个大伦镇。大伦镇很年轻,十几年前,她离开母亲——白马镇的怀抱,蹒跚学步,如今已长成一个美少女,正披着轻纱,飘飞在北流市最南端。

    说她美,不是因为这里街道的错落有致,整齐洁净,而是这里的书香。去大伦旅游,除了应去领略 “师父岭”的九曲十八弯,远眺“大磨岭”的雄奇险峻,观赏“桉树林”的葱茏挺拔外,更应去接触充满浓浓书香气的大伦人。

    印象中,大伦人特别喜欢读书,书香气飘满着大伦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田间地头。上了年纪的大伦人,或在担柴的山间小路上,或在走亲访友的村寨中,或在割禾插田的田埂边,诵读着传统文化里的经典。如你是远方来客,不经意中听到一句粗犷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千万不要随意说——哦,那定是学生在诵读吧!也许你是对的,也许你是错的,因为诵读的或是一个耄耋者,或是一个刚从田里走来的扛着犁铧的中年人。他们这样独特的声音常常萦绕于乡间的上空。此时,你也许会觉得,你正得到了一种从未享受过的礼遇!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书香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乡间小路上。有一次,我从北流市区回来,到大伦村时正是凌晨五点半,发现很多三三两两的孩子们正走向他们心仪的学校。绵延几公里的小路上,一直有许多打着小手电的孩子,他们一边走一边背书或诵诗,一边又抚弄着小手电,只见一缕缕光一下朝天一会射地,应和着朗朗书声,那情景就像长征时不畏艰险的红军,正点着火把,唱着凯歌一样壮观。又有一次,我正好路过大樟路,就随便问了一个孩子为什么起那么早。他很认真地说:“因为要多读好书啊,所以就那么早,难道你不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吗?”我怔住了!七八岁的孩子居然能说出这般哲理的话,没经历过的真是不敢相信!

    “读书要趁早,趁早读好书”,这是大伦乡村的人们经常游于嘴边的俗语,看出他们是多么钟爱于读书了,难怪这里有如此浓郁的书香气。我想,这样的俗语影响一个人是多么深远啊!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已经不太明确读书的真正意义了,他们常常读一些带有“三俗”内容的所谓的好书;他们也常常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有好工作。那样的言论,早已被证明是背离了读书本质的歪论了。回头看看大伦乡村的人们,他们的一句“多读好书”,会使天下多少沉溺于“三俗”而不能自拔的人们汗颜啊!

    是的,只要走在大伦乡间的小路上,你会切切实实感受到沁人心脾的书香,充盈着大伦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或是孩子们,带给你的绝对不是一般的收获。

    如果你是远方来客,感受了大伦山山岭岭、村村寨寨、田间地头抑或乡间小路红军长征式的书香,那好,就请你走进美丽而多情的大伦中心小学,感受这里的另类书香吧!当你刚进学校大门时,如果是课间,这时会立刻有一群孩子纷纷向你行礼问好。他们行的礼可与现在流行的不同,不是握握手那么简单,而是虔诚地古人鞠躬90度的那种;问也不是一般地问,而是齐刷刷地问。只要你来了一次,那种极为真诚的笑靥就会一直荡漾在你的心头。经历了这样的行礼,你的好奇心会马上放大,像气球在不断地膨胀,让你不得不有一分对祖国传统文化不一般的敬畏:敬的是,大山深处的学校竟有这么熟悉传统礼仪的孩子;畏的是,在接受那一刻行礼之后,你也许会有些无所适从。不久前,我走进学校时,就有一种对祖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敬畏,因为我遇到的是我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且与当今现实大相径庭的新鲜事,感觉当时真的有点无所适从了,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缺乏祖国文化母乳喂养而没有长大的孩子。当时,几个约7岁的孩子深深地向我鞠躬90度问好,我也赶忙还了礼,还禁不住问了一个名为如玉的孩子:

    “是谁教你们这样行礼的?是老师吗?”

    “是啊!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她是冰阳老师。”

    “那老师是怎么教你们的啊?”

    “老师说了,有一天啊,她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轻轻飞进一本很古老很古老的书里,然后衔出知识来教我们的。”

    “哦,老师变成了小蜜蜂?真有意思!除了教这些,老师还教其它的吗?”

    一些孩子抢先,说:“当然教了,老师还教我们读《论语》、《弟子规》……”

    还没说完,另外的孩子又接上来说:“还有《孟子》、《大学》、《礼记》。”

    这时,从教室里又跑出几个说:“老师说了,谁学会了小蜜蜂衔出来的知识,谁以后就有大的成就……”

    孩子们年龄虽小,但说得很认真,有板有眼,哪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呢!他们在我面前,就像一个个背着装有传统文化的行囊,正向世人传承文化的使者。

    如今,大伦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书香也随之越来越浓郁了,他们继而对“富裕”这个词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富裕不仅仅是财富的累加,更有书香在伴随着文明的积淀。

    作者简介:冯朝学,曾用笔名马德、浪花、三月河,祖籍广东省恩平市,生长于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当过多年高中语文老师,现任教于北流市大伦中心小学。

    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教学之余喜欢写作、播音、主持、音乐、运动,特别是喜欢研读诸子百家和《红楼梦》。曾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鲁讯文学院的函授学习,著有中篇小说《想你总是在雨季》、随笔集《弟子规心得》、散文集《情满圭江》及《心灵菩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