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遥寄痛别“老泰山”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袁瑞先
分享到:    

    多么清醒的话语,多么朴实的头脑,多么崇高的情怀!难怪山东人都把岳父大人称作“老泰山”!

    ——题记

    岳父走了?岳父走了!岳父真的走了……

    援藏以来,尽管我的心里早有准备,但仍半信半疑这来自家乡的噩耗。尽管前几天得知岳父病重再住进医院的消息,但他老人家走得还是令我猝不及防。犹如晴天霹雳,使我恍惚茫然。

    今早不到8点,手机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妻子哽咽地说:“爸爸情况不太好,凌晨3点就开始抢救,怕扰乱你一直没给你电话,医生说恐怕挺不过今天!”我立刻感觉胸闷憋气,脑子一片空白,悲伤与痛楚沉闷地压抑在我的心头。

    因为身处援藏一线,为了不影响工作,上班后我故作镇静,一边忙着工作安排,一边忐忑不安,心里总像了揣个兔子在突突地乱跳。10点56分,女儿发来短信:“爸爸,知道你援藏辛苦,老爷刚刚走了……你自己多保重!”关上手机,泪水溢满眼眶。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是远离家乡的无奈,是未能尽孝的愧疚,是天隔一方的酸楚,是联想妻儿痛心悲怆、撕心裂肺的表情?说不清,道不明,百感交集涌在心头。我当时能做的,就是把办公室门反锁,面向家乡肃立,以表达对老人家的哀思。

    下午3点30,擦干眼泪,藏起悲痛,准时参加常委会。5点30会议结束,所有与会领导和援藏干部谁也不知道我家中发生的事情。晚上,我铺开纸笔,开始从头写这篇文章,以遥寄对岳父的哀思。我与妻子结婚15年,岳父的音容笑貌、言传身教给我留下极深印象。他是华东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毕业生,毕业时本留在上海,却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心毅然回到了即墨。他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导,一人在乡下二中(即墨的一所重点高中),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家庭负担、抚养儿女全落在岳母一人身上。他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连续十几年教高中毕业班,真是桃李满天下。他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一直教育子女要修身修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我的记忆里,岳父的身体一直很好,不挑食,饭量大,虽酒量有限,但偶尔喝杯酒,对生活很知足,那瘦削的脸上充满着健康快乐。去年正月身体突感不适,到医院一查竟是可怕的顽症。原以为以他的身体素质,以专家的高超医术,会很快康复。殊不知上了年纪的老人真是经不住折腾,手术后,岳父就像一座伟岸的大山轰然倒下,基本上再也没有振作起来。组织上决定选拔我作为援藏干部人选到老人家中了解情况时,没想到他早早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候着组织上的同志。他对考察组说:“组织上选定瑞先是给他的机遇,是对他的信任。党和国家需要,就应该趁年轻闯荡一番,作为一番,贡献一番!援藏3年对他一生是一段很好的历练,是他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的天哪,多么清醒的头脑,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崇高的情怀!我在心里暗暗佩服:难怪山东人都把岳父大人称作“老泰山”!我在进藏的第5天,给岳父母通了一个电话,汇报了身体适应情况,他老人家尚能接电话说:“好!好!这样我和你妈就放心了,家里事不用担心,要安心工作,给组织争光!”没成想,这一次通话竟是最后的亲情沟通,20多天后竟成今生永别!

    岳父走了,他的一生是质朴敦厚的一生,是扎实敬业的一生,是修德治学的一生。未在身边送别岳父,会是藏在我心底永远的痛。亲人们对援藏的理解支持,将是我工作中无穷的动力。身负高原神圣使命,定然是我援藏3年尽职尽责的坚守。我在遥远的高原天际,在世界上离天最近的城市,默默为老人家祈祷:岳父“老泰山”,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