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雪山脚下的歌谣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记者 吴勇
分享到:    

    守望雪山的次仁老人

    打开桑旦家客厅朝东的窗户,躺在藏式卡垫上就能一览无余地观赏到掩映在桃林中的南迦巴瓦峰。清明时节,派镇索松村数以万计的野桃树正在开花,即使是站在距索松村10公里外的派镇上也能看到半山腰上的那片“红云”。田里的青稞苗已经返青,雅鲁藏布江从青稞地旁的悬崖下静静地流过。晚上8点,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从南迦巴瓦峰上退去,索松村在暮色中归于平静。

    当天是藏历的正月三十,习惯了每月藏历十五、二十五和三十都要仔细观察南迦巴瓦峰是否“冒烟”的村民次仁,揉了揉已经酸痛的脖子,把目光从南迦巴瓦峰收回,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山顶没有‘冒烟’,等十五再说吧。”

    次仁是桑旦的外婆,这个已经85岁的老太太,一直深信只要南迦巴瓦峰在每月固定的那三天“冒烟”,日子就会风调雨顺。然而令老太太失望的是她活了85岁,也没能看到南迦巴瓦峰“冒过一次烟”。对于“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下来的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老太太还是深信不疑。每当每月那三个指定的日子到来的时候,老太太就会在“猪拱门”的时候起床,一个人跑到青稞地里默默地坐下,然后专注地看着南迦巴瓦峰,直到南迦巴瓦峰隐没在黑暗中才悻悻而回。这几年老太太由于腿脚不灵便,已经很少到青稞地里去看山了,但即使是这样,次仁阿妈还是会坐在自家院子里向阳一面的墙根下眺望雪山。有时候风大,家里人怕她着凉就抢白她说:“雪山‘不冒烟’就‘不冒烟’好了,难道还不风调雨顺吗?难道日子还不好吗?”每当这样,老太太就会很不情愿地回到家里。

    桑旦的生意经

    次仁阿妈的外孙桑旦对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传说很不在意。他也时常抬头看山,但他并不会去仔细观察山顶是否“冒烟”,他觉得山就是山,除了山尖很特别外,南迦巴瓦峰和别的雪山没有任何的区别。

    不过近年来,这个26岁的青年发现了这座雪山的特别之处,在他还没想明白之前总是会扪心自问,“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背着背包大老远地从世界各地来看这座山?为什么和家乡索松村一江之隔的南迦巴瓦峰观景台旁的农民都开起了家庭旅馆?为什么开家庭旅馆的农民都富裕了起来?”

    前几年,桑旦到离家10公里远的派镇转运站给一些徒步大峡谷的探险者当过几次背夫,从转运站出发穿越大峡谷到波密县排龙乡排龙村单趟要20多天,自己去一趟也能净赚到4000多块钱。除赚到钱外,桑旦最大的收获还是“想法多了,心大了”。

    他感觉家门口那把“直刺天空的长矛”(南迦巴瓦峰的藏语意思)已经直接刺到了他的胸口,改变命运的那根神经也已经被彻底刺醒。两年前桑旦和哥哥嫂子一起盖起了两层小楼,他把二楼的客厅用来开家庭旅馆,在客厅里只要把朝东的那两扇窗户打开,南迦巴瓦峰就会扑面而来,即使是躺在床上也能看到雪山的身影。他知道游客都是来看雪山的,他要把雪山“搬到家里来”。

    令桑旦焦虑的是,索松村虽然是看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地点,但由于这里还没有被开发,从派镇到索松村的公路还是土路,交通不便,很多游客都被吸引到雅江对岸的观景台去了,“在观景台是从侧面看南迦巴瓦峰,不像索松村就正对着雪山,可以坐在青稞地里看山,可以在桃林里看山,可以在雅江峡谷的半山腰上看山,甚至可以就躺在家里的床上看山。”桑旦在考察了峡谷地区所有观看南迦巴瓦峰的地方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温暖的峡谷之夜

    晚上8点30分索松村来电了,虽然是隔天才来一次电,而且电压也并不稳,但有电的日子还是让村民们兴奋。昏暗的灯光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里射出来,照在桃树上,洒下斑驳的树影。南迦巴瓦峰伟岸的身躯隐藏在黑暗里,只有山顶上的积雪在星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淡淡的微光。

    桑旦家温暖的厨房里飘出快乐的笑声,柴火炉里的火舌舔着滚烫的茶壶。外婆次仁跟着舅舅住,母亲去了姐姐家,哥哥去八一镇办事,家里只有嫂子嘎玛和6岁的小侄儿西绕单巴。

    这几年出门闯荡,桑旦的汉语水平在村里已经是顶呱呱了,他幽默风趣,即使是和客人有一搭没一搭地拉着家常,他风趣的表述也往往让客人大笑不止。他并不忌讳谈论女人,都26岁了,还没娶到老婆,用他嫂子的话来说就是“稀稀拉拉”(不好的意思)。对于娶不上老婆的原因,桑旦认为主要是村里同龄的姑娘都外嫁了,而外村的姑娘他一个也不认识。他上回去八一镇相中了一个姑娘,但女方要5万块钱的彩礼,这让桑旦望而却步。“挖虫草、当背夫、开家庭旅馆一年的收入刚够5万,娶个老婆就不吃饭了啊!”桑旦为了不再“稀稀拉拉”地过日子,他已经戒了酒,甚至连10公里外的转运站也很少去了。在这一点上嫂子的说法是“喝啤酒要‘死’(醉的意思),喝酥油茶‘死’不了”。

    桑旦26岁的嫂子嘎玛除了对自己的外表感觉 “稀稀拉拉”外,她生活的其它方面都是“呀咕嘟”(好的意思)的,她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干家务,她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米饭和白菜,她最喜欢的首饰是丈夫送给她的金耳环。

    为了使自己的外表不 “稀稀拉拉”,嘎玛坐在火炉旁,就着昏暗的灯光把长长的头发梳了一遍又一遍。她一边梳头一遍轻轻地哼唱着歌谣。

    嘎玛是个特别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女人,她常会在客人面前把两只手伸出来,努努嘴,看着手掌上的茧子,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工作多多有了,手都‘稀稀拉拉’了。”说完立即用双手把脸蒙上,然后羞涩地像个小姑娘一样从喉咙里吐出一句这样的话来 :“工作多多了,钱多多了,去拉萨,去北京,去峨眉山。”

    嘎玛6岁的小儿子西绕单巴对“钱多多”的理解则是可以去转运站,因为那里还是他迄今为止去过的最大的地方,因为他有个正在米林县城上小学五年级的哥哥,上次回来还在转运站给他买了一个漂亮的作业本。

    凌晨1点,炉子里的最后一根柴烧成了灰,嘎玛把已经熟睡的儿子背上楼放在床上,她打开窗户,面对着神圣的雪山,把辫子盘在头上。

    夜风吹来,花瓣雨簌簌落下。

    黑暗中有歌声隐隐传来:

    当金子般的太阳从雪山上升起

    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

    南迦巴瓦像锋利的长矛

    直刺苍穹……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