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西藏不远 高原不高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分享到:    

    知道凌仕江是在一本叫做《中国百年经典散文(人生卷)》之中的《一个人的哨所》,他是一个行者,在遥远神秘的西藏,在众多僧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他始终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用一种十分敏锐的视觉,极力地触及着那片蓝天之下的高原,于是《西藏时间》便和他众多散文集一样,走进了读者的视线。

    虽未踏上那片土地,也未曾见过凌仕江,但这却丝毫不影响我透过他那轻松而又感性的文字,领略到他目力之所及的西藏的渺远与旷达,认识到他用双脚走过的风雪哨所的恶劣与孤寂,感知到在那片土地映照下的蓝天的深邃与澄澈,并在一种近乎惊讶的心理驱使下,窥探着他笔下所描摹过的人物的个性与特征,然后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在《绕不过的布达拉》一文中,凌仕江写道“平常,我一般会在每个周末来临之前,向队长提前递交一张潦草的请假条。”和所有戍守卫国的战士一样,他们都渴望着每个周末能走出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有时并没有特别紧要的事情要办,可是哪怕出去走一走,转一转,都是充实的,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又一个日子也会感觉十分富足,要求并不高,能请个假,就够了。但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请求,有时却是一种极为奢侈的愿望,对于军人来说确实是最容易满足的单纯之心。

    当所有的人将目光聚焦到这片高原之地,当工业文明加速推进的步伐走进这片土地之时,着实惊扰了许多奔跑着的生灵,因为它们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的人们一样,还没准备好。在《比铁轨遥远的目光》一文中,凌仕江分明向我们描写了在隆隆火车声中,延展的铁轨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把手中的物什交给北京人、广州人、韩国人……交给那些微笑着分不清地域的人,然后获得了花花绿绿的钞票。”没错!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的人们拥有了更多可以改变生活的机会,可以不再像以前那么贫穷了。可是“男孩子们像电视里的人一样爱上了钱。从此,草原上失散的羊群,找不到牧人了。”于是奔跑着的藏羚羊,常常久久地凝望着远方,一言不发,在静静等待着火车的到来。

    这本散文集中还有许多看似平常的生活演绎,却充满着人生况味的故事。诸如高原军人压抑的性、狼与藏獒的爱情、年轻母亲痴痴等待孩子父亲、哨所战士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等等,尤如一幅幅画面,触动着我们彷徨内心某一个隐隐的痛处,是那么地遥远,可又是那么地真实!尽管书中大都来自一个人十六年的体验,然而这样的所思、所悟,往往代替的却是一个时代和一个群体。

    作者在后记中,谈了自己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及过程,凌仕江在西域苍茫的独语实现的是自我的超越与坚忍,尽管其中的文章都是描写西藏的,但其实有些篇目却是作者在异地创作而成的,这种在回忆中静心深思的过程,实际上比身处实地来得更为艰难与刻骨,这样的创作应该说更彰显内在,自然可读性与传播性也更为广泛。谈起这本书的书名谓之“时间”,时间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有一种定格之感,可凌仕江却十分认真严肃地说,这是“从历史的拐弯处重新出发”。

    西藏的天,永远都是那么蓝,希望这种蓝,这种静,这种远,能深入到每个都市人的心中!能够在狂乱烦躁的时刻,拥有一个心灵的西藏,使自己能获得片刻的安宁,那西藏的精神价值将远远大于其现实意义!

    西藏的渺远与苍阔,只是地理上,而真正旷达的是人的心境,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跋涉的征途上,始终有一个心灵的西藏,那该有多好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