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拉妥切”地纳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其实拉着长调说一声“拉妥切”对我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是这样和乡村的亲朋打着招呼,热情又不失谦和。但那时,并不觉得有多稀奇,总觉得那不过是个程式化的礼仪。时过境迁,岁月沉积成阅历,看多了势利的眼神,总容易被一些细小的温暖感动着,那一声“拉妥切”就像一股滋润心田的甘泉,过去了很久,那股暖意仍有余温。

    看到这个标题,相信大多数读者被蒙住了,其实,地纳是个村庄的名字,“拉妥切”是这个村庄的特有招呼语言。“拉妥切”原意为感谢,招呼之时,“拉妥切”又有了多种意义,见面时一声“拉妥切”,有欢迎、好久不见的意思,分别时一声“拉妥切”,又有一路顺风、平安之意。总之,因时因地, “拉妥切”的意思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祝福之意。

    在西藏,陌生人见面打个招呼十分平常,但各地之间,招呼的内容也不一样。在藏东昌都,听到的是一声“德莫”,意为平安,到了藏北那曲,就是一声“次仁”,意为长寿。曾经跟我一起跑采访的一位小男生,给我发短信,最后总要加上一句“次仁罗甲”(长命百岁)让我百感交集。

    本文开头所交代的地纳村,属日喀则市甲措雄乡,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一望无垠的农田枕着四季浩荡的年楚河,使这里成为粮仓之粮仓。

    去年9月,在青稞飘香、油菜花怒放的季节,因为一个课题项目,我跟着人民大学的张征教授和她的博士生张玉蓉,来到地纳村。一下车子,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村委会副主任欧珠啦,他看见我们,扬手作了个欢迎的姿势,说了一声“拉妥切”,心里一阵感动。其实拉着长调说一声“拉妥切”对我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是这样和乡村的亲朋打着招呼,热情又不失谦和。但那时,并不觉得有多稀奇,总觉得那不过是个程式化的礼仪。时过境迁,岁月沉积成阅历,看多了势利的眼神,总容易被一些细小的温暖感动着,那一声“拉妥切”就像一股滋润心田的甘泉,过去了很久,那股暖意仍有余温。

    地纳村位于日江公路旁边,这几年安居工程掀起建新房热,大部分村民把房子建在了公路两边,而我们所住的村委会仍留在农田之间,草木的清香飘满院落,夜晚就在院子里数着星星,每天清晨在牛羊的叫唤声中醒来,让每一天格外愉快。

    地纳之行,密集走访了二十几户人家,无论家里条件如何,客人一来,挖一匙最新鲜的酥油,打一壶酥油茶是待客的礼节,东家出西家进,尝遍了每家的酥油茶,问遍了每户的生活琐事。短短四五天,地纳就变得一点都不陌生,乡间小路上遇到任何一个地纳村民,都想大声地招呼一声 “拉妥切”,这个感谢是发自内心的。

    到达地纳的第一天,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我们的晚饭是方便面。村委会副主任欧珠啦看见后,回了一趟家,扛着个铁锨回来说,跟我来吧。于是他在前面翻地,我在后面捡土豆,一顿盐水煮土豆让我们大饱口福的同时也让我们感慨万分。第二天起床后,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打开门一看,还是欧珠啦,他背着个大包,一手提着暖瓶,一手拿着一盘新鲜的奶渣子,背上的大包里是糌粑和白糖。原来是为我们送早饭来了。正吃着兴奋时,敲门声又响起,前一天晚上才从市里开会回来的、村委会主任扎西啦和欧珠啦一样的“装备”站在门前,也是因为惦记着我们的早餐,起了个大早。第一次夜宿西藏农村的张征教授,看到如此纯朴善良的村民,没吃过糌粑没喝过酥油茶的她,把这顿早饭吃得有滋有味。

    最难忘的是村里的贫困户普尺啦。走访她家时,她正一脸愁绪,打听一番,才知她的小女儿刚刚考上了内地西藏班,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她正担心孩子能不能适应。普尺啦的小女儿考上的学校,刚好是同行的张玉蓉博士的母校,张玉蓉不仅能说会道,说话干事特别有条理,把学校介绍了一番,又结合自身经历,说了一番到内地上学的种种好处,说得母女俩愁绪散尽,笑逐颜开。从此之后,我对玉蓉也多了几分崇拜。离开之时,想到她们不易,又帮不上大忙,我们都掏出一点钱表示了一番心意。没想到,这件小事却让阿佳普尺好几天没能安心。就在我们临离开村庄前一晚,我们吃过晚饭正收拾行李,村委会的房门又一次被敲开了。这回来的是阿佳普尺啦。她说,爱人在外面打工,家里的事靠她一手操持,忙到天黑才回到家,得知我们要离开的消息,摸黑到地里挖了一些新鲜土豆,家里没有现成的肉,就给我们炒了盘素土豆片,又用羊皮口袋给我们揉了一袋糌粑。那时已近夜晚11点,早已吃过晚饭的我们,听着这番话,感动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8、9月份,正是打工旺季,我们的受访对象大多是留守女性。由此,也认识了很多类型的女主人,沉静的、外向的,最难忘的是我们的最后一个采访对象阿妈拉巴普尺啦。她是个十分开朗健谈乐观的女性,说话嗓门特大,每说完一句便是一连串的笑声,采访她轻松愉快。最难忘的是她说过的一件事。“前几天,村里通知最近有三位女同志要到各家走访,我就一直等着,却没有等到你们。我就在想象,这三个女同志长什么样,我到路边走走,或许能碰上她们。碰到她们又会问什么问题。”一直以为作为采访者,一定是受访对象不愿接触的,却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如此热情奔放的受访者,让我们十分感动。原本枯燥的访谈变成了一次永远难忘的人生片断。

    在地纳时,正好碰上村里一户人家添子,按当地的规矩,在“旁索”(为新生儿祈福仪式)之前,陌生人是不能拜访这户家庭的。我们挨家走访时,正碰上这家的长者正挨家收集 “桑”(一种民俗),村间小道很窄,要一下避开很难。看到我们,她为难地不知该如何面对。我明白她的心思,大声地招呼一声“拉妥切”走向她。这一声“拉妥切”特别管用,她真诚地说明了家里的情况,热情地邀请我们 “旁索”之后到她家走访。最终,我们尊重当地的习俗没有上门访问,但这一声“拉妥切”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消除了所有的疑虑,让地纳之行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在地纳走访到现在,已近一年时间。前两日因采访再次路过地纳村时,往事在眼前一一闪现,那些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又一次想起,有一种想大声说一声“拉妥切,地纳”的冲动,于是写下了上面的话。

    尼玛潘多。女,藏族,1992年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2008年就读鲁迅文学院,先后在《长篇小说选刊》、《民族文学》、《文艺报》、《西藏文学》、《西藏民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等。著有长篇小说《紫青稞》、散文集《云中锦书》(合著)。有作品曾选入《中国城市巡礼》、《西藏行吟》及《民族文学》创刊30周年优秀文集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