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走出草场,牧民们念起生意经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许娟
分享到:    

    奶渣是一种发酵产品,从牛奶蛋白去血清后发酵而成,从牛奶中提制而成。把牛奶打制分离出酥油以后,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后冷却即成酸奶水,把它倒入竹制斗形滤水留在竹斗滤器中的就是奶渣。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外出藏族同胞常带奶渣以防水土不适,煮茶时在各自的碗中放一块,喝起来时更加有酥油茶里酥油的味道。事实上奶渣起着酥油的作用。喝了几杯也浸泡了十来分钟后,奶渣会变软,藏民直接吃。现在的奶渣泡软后加糖加奶加各式调味料都可以进食。奶渣在国外食用得很普遍。很多厂家直接生产大量的奶渣食品,如酸奶渣饺子、面包、糕点、奶渣乳等等,这类食物不仅大人喜欢,小孩也非常喜欢。此外,外国人普遍认为奶渣食品对小孩的成长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酸奶渣做成的婴幼儿食品销量很好,价格不菲。

    牦牛酸奶,需要品牌和规模

    清晨6点,格措和丈夫桑珠轻手轻脚地起床穿衣,一头扎进厨房,这时孩子们还甜甜地做着梦。桑珠把冰箱里冷藏的一百多斤牛奶搬了出来,格措则开始生火煮牛奶,准备做牦牛酸奶。他们夫妻俩从2006年起,就在当雄县城开了一家名为“高原牦牛酸奶”的手工作坊,制作、销售一体,格措在里面的厨房做酸奶,桑珠则在外间的店里出售酸奶。除了卖酸奶,他们也出售热腾腾香喷喷的鲜牛奶。

    格措和桑珠都是当雄县纳木错乡加嘎村的牧民,世世代代都以放牧为生。到了他们这一代,牧民的思想开始转变,不再固守在牧场上,转而念起了依靠牧区的生意经。格措想到了自己最擅长的手艺——做酸奶。牦牛酸奶是西藏牧区非常传统的奶制饮品,用牦牛奶制作,这种酸奶表层结为含奶油的黄色硬脂奶皮,扒开奶皮,软嫩黏稠的酸奶像豆腐脑一样洁白如雪,芳香扑鼻,加一勺白糖,入口,酸甜凉爽宜人。酸奶的营养远远胜于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欲,还有抑菌、收敛、镇静和催眠的功能,对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和肿瘤也有一定的功效,因此很受藏族同胞和游客的欢迎。

    格措和桑珠的酸奶店,就开在当雄县城的公路旁,这里一个月房租800块,外间是出售酸奶的店铺,中间是厨房,制作酸奶的作坊,里间则是一家人睡觉休息的卧房。桑珠说,他们所用的牦牛奶,每天清晨7点,由家里的亲戚开车运过来,到当雄县城大概8点。他们每天大约消耗100—200斤牛奶,除了自己家80头牦牛产的40斤牦牛奶,其余的都是从邻居家、亲戚家收购过来的。牦牛奶的收购价是一斤9块5,做成热鲜奶,每斤的出售价为10—11元,做成酸奶则每斤11—12元,而冬天时候牦牛奶产量少,一斤能卖13—14元。桑珠说,除去包装、房租等开销,他家的酸奶店一个月的纯利润是2000元。对于牧民出生的桑珠来说,这样的收入已经算不错了。桑珠指着自己的牦牛酸奶自豪地说:“我们家的是高原牌的。”

    在当雄县城,像格措和桑珠这样制做牦牛酸奶的小作坊有七八家,每一家都自己的牌子,高原牌、同胞牌、草原牌等,他们的牦牛奶几乎都来自纳木错乡,因为那里的牦牛奶质量最好,制作出来的酸奶格外美味。他们用统一的包装,塑料盒封装,6盒装或12盒装的箱子,配有塑料小勺子,每个箱子都印着他们自己牌子的标志。桑珠说,每个月他大概卖15—20箱牦牛酸奶,光是包装费用,就要花费约1500元。“这样包装比较好看,而且也方便顾客们携带和送礼。”桑珠这样理解几乎与自己纯利润相差无几的包装花费。县城里所有的酸奶作坊都使用同样的包装,他们的利润与花费也都一模一样,尽管他们都非常强调自己的品牌,也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恐怕这样的小作坊经营,得益最多的并不是他们,也不会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规范牦牛酸奶的制作,把这些独立的手工作坊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才能创造出当雄牧民们自己的牦牛酸奶品牌。

    牧民转变思想,要依靠自己

    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的达瓦,是村里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是家乡的致富带头人,出资几十万为村里修了马路,每年都为村里的低保户送去茶叶、糌粑等物资。他是成功从牧民转身变成生意人的典型。

    达瓦的父母都是纯粹的牧民,从小他就跟着父母一起放牧。17岁的达瓦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果一辈子放牧,他的生活与父母并无两样,他的儿子女儿都将继续放牧,生活不至于太差,但也不会很好;如果一边放牧一边做生意,生活或许会有所改变。17岁的达瓦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尝试,他批发了一些藏装,骑着自行车,在牧区走家串户卖衣服。在当时,牧民做生意的并不多,所以达瓦的生意做得不错,一个月赚了一千块,攒下了他的第一桶金。

    尝到了做生意赚钱的甜头后,达瓦开始不满足于单纯的放牧生活了,他的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大,什么赚钱他就做什么,但几乎都是围绕着自己从小长大的牧区,卖虫草、收购牛羊皮加工、做运输、开藏餐馆等。2011年,达瓦成立当雄县达瓦畜产品收购专业合作社,把从牧区收购过来的牛羊皮,先送到皮鞋厂粗加工,然后再送到自己办的工厂里,加工成各种精美的卡垫、车垫等。达瓦说,每年他收购6000多张,每张的价格是30—50元不等。

    达瓦的生意经念得越来越好,他打算在当雄办一个度假村,搭起帐篷迎接游客体验牧区的生活。在这个2万亩的度假村里,其中有3000亩是用来建加工厂,专门加工牛羊皮、牛羊绒等,做成精美的纪念品卖给游客,其它地方则搭起纯藏式的黑色帐篷。在那里,可见身穿牧民服装的姑娘小伙子端上牧民们亲手做的各色食物,酥油茶、酸奶、奶渣、人参果等。游客们在吃完牧民献上的食物后,还可以泡泡西藏高原上的温泉。达瓦说,为了补偿盖度假村对牧场的损害,他一次性补偿牧民们14万,还承诺80%的工人、服务员都从牧民中挑选。这样能解决村里大部分人的就业,还能很好地改善牧民的生活。对达瓦来说,虽然他妻子的娘家还过着放牧的生活,养了近70头牛羊,但是这些年他的经验告诉自己,牧民们完全依靠纯放牧并不行,还应该经营副业才能更好地生活。他说,他计划,度假村冬天客人少的时候,就送工人、服务员们去外地培训,让他们见见外面的世界。因为要彻底改变观念,还要依靠他们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