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有了自行车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哪一天。但我分明记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一天下午。
我的同事们三三两两地刚走进各自的办公室不一会儿,单位秘书处的同志通知全体人员到会议室开会。
不知是因为我们的一位副主任说话风趣,总给人带来欢笑的缘故,还是为了听到人们翘首以待的诸如调资一类的好消息,那时参加工作才那么两三年的我,特别热衷于开会,一听说开会,就像现在文友约我到茶园坐坐,海阔天空地侃我们喜欢的文学一样喜欢。
我照例带上笔记本,像领导和老同志那样端着茶杯,兴致勃勃地挤进会议室,坐在门口通常也只有我这个单位里年纪最小的人屈就的一张单人沙发里,等待会议开始。
由于事先没有人透露会议内容,所以到会人员一个个神情木然,嘴角堆出很不自然的微笑,或望望头顶的天花板,或朝门口看看,要不你看我,我看你,竟不知道该怎样打发会前那段有些难熬的时间。
终于,主任们一个跟着一个走进了会议室。他们的到来意味着一时片刻的沉寂就要被打破。可是与往常不同的是谁也没有带文件夹、笔记本、茶杯之类开会必不可少的东西。这就又让同志们纳闷了——搞得神秘兮兮的,到底开的哪门子会?
嗨,短暂的冷场被我们的吴主任打破了:
同志们好!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开个短会啊。会议只有一个议题,那就是经某某副秘书长协调,党办行政处给了我们一张自行车票。我们几个主任商量了一下,决定把这张票给班丹同志。
说完,他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不容我起身走过去,几步蹿到我跟前,把那张我日日想、夜夜盼的“永久”牌17型自行车票塞进了我的手中。
我下意识地观察了一下会场的气氛。所幸的是多数同志大声表示没有意见,并笑微微地向我点了点头。
吴主任用不带丝毫征求大家意见的口吻进一步解释道:
需要这张自行车票的同志不在少数,我们很理解这些同志此时此刻的心情。但问题是我们只争取到了这么一张票,可以说是一票难求啊。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班丹同志住在他爱人单位,离我们单位远。我们又不能给他解决住房,使得他上下班很不方便,急需一辆自行车。所以,我想大家对我们几个(领导)作出的决定不会有什么异议,一定能够理解。
呵呵呵!理由很简单,却让人心服口服。
吴主任最后的结语令我心花怒放。
走出会议室时,几位正副主任和一些同事问我买自行车的钱准备好了没有。
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家存折上可能有个100多块钱呢。
前不久,我随中国少数民族采风团到广东珠江三角洲采风。返藏途中,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天弛宾馆”门口与已退休多年的吴主任夫妇邂逅。在跟他们二老寒暄的几分钟内,早已从我的生活中消遁,却还没有淡出我的记忆的那辆自行车又一次钻进我的脑海,吟哦起20多年前那一曲怅婉的歌谣。
现如今国家富了,我也有钱了,要不是打小就不喜欢汽车,买辆家用小汽车玩玩压根不成啥问题。
一盒巧克力
1988年5月。
我这个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机会去内地出差,也不知道北京是啥样的人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学习。
按规定,我只能从拉萨飞到成都,尔后在成都购买火车票,再到北京。准确地说,成都成了我前往北京的中转地。
和第一次去北京一样,平生第一次踏足西藏人心中的天堂成都,看着什么都比拉萨新鲜、好玩。要说有什么遗憾的,那就是向来以热情闻名于世的成都人不接受我的汉语普通话,就像那时我因听不懂而很难接受四川话一样。好就好在我在成都等机票的那段时间,同系统的陈安原同志陪我到成都一些繁华地带转一转,一连逛了两天。之后,他就要回拉萨。临走,他问我要给家里带点啥?我给你带到。我心里想,要买的东西太多太多,可谁知道钱包会不会痛快地跟我合作。
说句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话,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或曰物质发达程度在全国压根儿排不上号的成都,比起咱拉萨好哪儿去了,拉萨有的东西(除民族用品和土特产以外),那儿全有,拉萨没有的东西,那儿也有,而且特别便宜。可是再便宜,我除了花些必要的吃饭钱,别的啥也不敢瞎买。尽管身上带着几千元盘缠,可我还没到北京,连路费带住宿费、伙食费究竟需要多少钱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何况除差旅费由单位报销外,其余钱可是我好几个月的薪水哟。那时我的月薪只有450来块,花掉1元钱,就等于从我身上刮掉一层油,剜去一块肉了。多带些钱,不过是讲究个穷家富路,以防万一。即便如此,我还是下决心要给我的宝贝女儿带点好吃的。
巧克力?对,就买巧克力。我真聪明,竟然想到了拉萨市面上根本就找不着的巧克力。
于是,我买来一盒巧克力,请陈同志带给我3岁半大的女儿。
等我从北京回来后,问女儿:
爸爸托人给你捎来的巧克力好吃吗?
女儿她妈代而答曰:
那盒巧克力全化成一坨了。
我说:
那一定是在成都化掉的。
菜篮子之于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西藏蔬菜稀少,细菜更是极端的奢侈品,对于不曾跨过西藏门槛的多数人来讲,名目繁多的蔬菜名儿恐怕闻所未闻。究其原因,我想一来藏族人饮食结构相对单一,换句话说,蔬菜从来就没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过主导地位,到现在都还有不少人称自己是食肉动物,对蔬菜少于问津。二来多数西藏人除了知道土豆、萝卜、白菜、芹菜啥的好吃,葱和香菜是极佳的调味品,谁还懂得蔬菜富含各类维生素,人体摄取适量维生素,对健康大有益处等道理?
言归正传。在邓小平先生发表的旨在加快改革开放脚步,改变中华民族命运和生存状况的南巡讲话之前,好像也没有菜蓝子这个概念,如果有的话,西藏人恐怕提起来,不管是卖菜的,还是买菜的都要脸红。
记得我刚从内地毕业到拉萨就职那阵子,几位小时候的朋友为我接风洗尘,摆了一桌“丰盛”的饭菜。80后、90后们,你们猜猜看,大伙张罗半天后,究竟吃了一桌啥样的菜肴?哈,我把菜单列给你们审审啊:一份水腌菜(拉萨传统的腌制大白菜)炒牛肉、一份芹菜炒牛肉、一份土豆丝儿、一份酸萝卜、一盆萝卜炖猪肉。四菜一汤,就这么简单。不过比当时标准的工作餐多出了一道菜,我们吃得格外得舒服,不多一会儿功夫,四五个人便把所有菜都吃得干干净净,盘子亮闪闪。怎么样?够寒碜的吧?然而,那时能吃到那么些大众菜可算是神仙也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呢。
还有。至今令我记忆犹新的是,13岁到陕西咸阳求学,21岁学成返藏,对蔬菜产生某种依赖的我,和众多接受了蔬菜的机关干部和城市居民一样,一到初秋就要登一辆自行车到八一农场、七一农场、勤办农场等等凡有蔬菜出售的地方找过冬用的菜。可是费九牛二虎之力勉强买到的不过是一点大白菜(俗称山东大白采)、土豆和萝卜。这些在现在的人看来很不起眼的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担纲菜中主角,与千方百计从部队弄来的红烧猪肉罐头和少量的冻猪肉、新鲜牛肉轮流登台亮相,让我大解其馋。难怪通常人们深情地管这三样菜叫做三大名菜。
如今,到各大小菜市场买菜,那些花花绿绿,五花八门的蔬菜弄得我眼花缭乱,委实不知道该买些啥菜,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吃点啥菜。
啊嚯,说来说去,还是改革开放好!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