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休假的片段记忆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商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1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休完假在成都等待乘飞机进藏。那时候一年半休一次假,大约3个多月的时间,像我们在西藏工作的人,一般都在年底休假,待第二年过完春节后就陆续返藏。每年的3、4月份,西藏驻成都办事处的第一、第二招待所等但凡和西藏有关的饭店、宾馆、招待所就会滞留许多等待乘飞机进藏的人。

    当时从成都乘飞机进藏是唯一的一条进藏的空中航线。除此之外,就是青藏、川藏两条进藏的公路线,坐汽车进藏到拉萨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路途遥远倒是其次,路途的险峻和艰辛才是不愿坐汽车进藏的主要原因。

    我们到成都安排好住处后,首先要办的事,是到西南民航售票处在西藏驻成都办事处第二招待所门口设的售票口排队挂号,就像到医院门诊挂号那样,挂了号之后就耐着性子等待叫号,急性子的人每天都守在售票口,而慢性子的人整天就一个商场一个商场地瞎逛。排除因天气恶劣等原因停飞或延误之外,我们大概需要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被叫上号。

    那时,在等待购买机票的过程当中,居住在招待所的我们无疑就是在欢度一个热闹非凡的春节。在我们指定居住的招待所除了能偶遇许多西藏的老朋友外,还会认识在西藏工作的新朋友,不过,我也遇到过十分尴尬的事。那个时候每月工资400多元,在内地狂花几个月之后,自然所剩不多,再加上在成都要等多长时间的飞机还是一个未知数。好在大家都囊中羞涩,一碟花生、两瓶啤酒、三分快乐的心情足矣。其实留下的七分是那还悬着的心,是那遥遥无期望眼欲穿的一张进藏机票。

    说起休假,听父亲说起过这样一次休假经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母亲怀着她的第二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弟弟,在父亲的陪伴下,抱着一岁多的我,搭车艰难地行进在青藏高原。当时乘坐飞机是一件极其荣光而又困难的事,一是需要单位证明,而且还要是有一定级别的领导才能享受此殊荣,二是每周只有两班飞机,但常常因天气等原因取消或延误航班。因为要赶在母亲临产前,所以我的父母便抱着我搭车沿青藏公路返回内地。他们带着回乡的喜悦,颠簸于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上,这是一次回乡的期待,这种期待充满了幸福,尤其是对于我的母亲。

    车刚到唐古拉山就抛锚了。当时每一位在西藏开车的司机也都是一名合格的汽车修理工,这是因条件限制使西藏的驾驶员迫不得已练就的本领,他们不仅能在路况极差的情况下安全行驶,还能判断和处理汽车遇到的大小故障。当明确汽车故障是发动机坏了的原因,司机便拦住了一辆当时经过这里回拉萨的车,央求司机给单位带了张需要救援的便条后,对车上的乘客说,车的发动机坏了,我们只能等待救援,大概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在荒野,7天绝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把旅途准备的食品集中在一起统一发放,然后取冰化水,并焦急等待着来救援的车辆。两天过去了,集中的食品在计划中慢慢减少,寒冷使一部分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感冒和高原反应的症状,大家出现了焦躁的情绪。次日一早,太阳从东边延绵的山坡上爬上来,慢慢地温暖着冰封了的大地,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变得氤氲。我的父母及全车乘客看见了几个黝黑的牧民端着香喷喷的牛肉和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向抛锚的汽车走来。

    他们是附近游牧的牧民,听说有抛锚的汽车被困在了这里,他们一早就煮好牛肉、打好酥油茶赶了过来。看见我们这种情况,他们建议我们搬到帐篷里,等待救援的汽车。

    随后,我们住进了他们的帐篷,那个时侯我只有一岁多,却直至如今我还能感觉到那个在寒冬里散发出青草味道的牛粪炉。问母亲,母亲说,那种味道是永远的记忆,是铭刻在心底的记忆。

    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这两年西藏休假制度改革后,每年都有两个月的假,大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回到内地——在父母身边尽尽孝心;两地分居的夫妇倾诉衷肠;与孩子多一些交流、增进一些感情。

    现在休假,就是坐汽车也是几个好朋友约好了一路游山玩水。自驾是一种消遣的玩法,玩得是情趣,玩得是自在和心跳。这些年有一首《坐着火车去拉萨》的歌非常流行,我也常对内地想来拉萨的朋友说,至少要坐一次火车来,不仅可以逐步适应高海拔地区,还可在沿途看见藏羚羊、藏野驴等生活在高原的野生动物。火车2006年7月1日开通后,我已经坐过不下三次了。不过归心似箭,正赶上国航、川航、南航等几家航空公司的机票打折。随意拿出一份创刊近10年的《西藏商报》,就可以找出订购机票的票务公司的广告,只需一个电话,机票就送到了手里。

    千帆过尽,记忆慢慢变得清晰。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在那一幕幕常常回放的记忆片段里,感受到了祖国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盛,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好。面对生活,我们心里始终怀着一份感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