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记忆深处的感激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刘玉秋
分享到:    
    我初涉文学创作是在1992年。

因为对写作这个领域还不熟悉,心里没底,所以我的投稿仅限于市里的两家行业报。这种情况持续到1995年底,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向两家报纸投过稿。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其一,工作忙,琐事多;其二,我开始尝试其它体裁创作,与副刊风格不符;其三,我逐渐野心膨胀,把心思用到知名度更高的报刊上。

    由于当时两家市报版面上没有编辑的署名,因此,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编辑的姓名,只知道样报和稿费寄得很及时,一般发稿两个礼拜后,就能收到,很准时、很守信。在此期间,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和春节前夕,我总能收到两家报社寄来的精美贺卡,一声简短的问候、一句鼓励的话语,让我心间顿生暖意。遗憾的是,贺卡是以单位名义发的,落款处也没有寄信人的姓名。

    后来,一个在市政府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由于多方原因,两家行业报先后停办了。为此,我对编辑的感激也就成了永远。那些样报、那些信件,我敝帚自珍,几次搬家,都毫不犹豫地放进书柜一并带走。

    文学创作的路布满荆棘。最艰难的那一段,我发出的稿件一次又一次如泥牛入海,曾经高傲的心连受重创。那一刻,油然想起那些未曾谋面的编辑,想起那些暖心的只言片语,便重新拾起勇气,有了前行的动力。

    如今,我仍然坚持写东西,并且亲历了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实惠:由原来的爬格子变成轻敲键盘,文字在电脑上一挥而就;由原来的贴邮票寄信,变成了发“伊妹儿”,天堑瞬间变通途;由原来繁琐的手工劳动,变成了简捷的智能作业。从事创作十几年来,我的作品在全国许多省(市、区)报纸杂志上发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网络,归功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当我与昔日的毛头小伙渐行渐远,当网络交流取代书来信往已成习惯,当文学创作越来越趋于商业化,我常常感恩那些萍水相逢的编辑。或许,没有他们的真情,没有他们的鼓励,我的写作只能止步于梦想。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回首往事,平平淡淡,惟有藏在记忆深处的感动,总在不经意间拨动心弦,给人丝丝温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