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是军人出身,上世纪50年代初他随部队来到西藏并在西藏工作了几十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因年龄和身体原因,转业回到家乡。
伯父在西藏工作时几年才能休一次探亲假,每次回家,他都会向亲戚、朋友、邻居街坊讲述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那些人和事。回乡探亲的次数多了,讲的自然也就多了:最艰难的岁月里经常有流血牺牲;地域偏远、道路艰险、物资和精神生活匮乏;那里与印度、尼泊尔接壤……对于这些,我已熟记于心。伯父对于西藏,越讲越多,越讲越有感情,我逐渐有了些理解:那里曾是他与战友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地方,那里的开发建设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
就在伯父转业回家乡工作的第二年,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原一个省的省委宣传部工作。每年春节回家,我必定去伯父家拜望,伯侄见面除寒喧,仍要谈西藏。这时期,我对于伯父的西藏情结有了更理性更深的理解:他一直怀念着为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而牺牲的英烈;他深深敬仰那些建设西藏的贡献者;他密切关注着改革开放后西藏的发展。后来伯父每次见到我,都一再表示,希望我利用工作之便,帮他多收集一些关于现在西藏发展建设的情况,多收集一些西藏的报刊。从那以后,我着实为伯父收集了一些有关西藏的资料,我又通过援藏干部了解西藏,汇集了一些报刊杂志上有关西藏的信息,再将这些资料用书信方式转给伯父。但可以看出,伯父并不满足于这些。
不知是巧合还是伯父的诚意感动了上苍,2003年秋,我有幸随省领导赴藏看望援藏干部,给伯父想更深入了解现在的西藏带来了良机。在藏期间,我抽时间专门去了各书店和报刊亭为伯父收集资料。经反复挑选,我买了十几份不同日期的《西藏日报》、《拉萨晚报》、《西藏商报》,我将这些有重要内容、有代表性、有西藏群众生活内容的报刊带回去,转给了伯父。伯父在收到报刊后,给我回了信,字里行间溢满愉悦,还夸我心细会办事。伯父信中说,以后不要弄来这么多,会有许多不便,就把《西藏商报》弄到就可以。信中,他说了不少赞美《西藏商报》的话,我总结他的意思:《西藏商报》有代表性,弘扬政策,体现真实,灵活多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按照伯父的意见,我具体委托援藏干部将每个月出版的《西藏商报》挑有分量、有代表性的选几份,然后通过邮寄或援藏干部回家探亲带回去的办法,转给我,我再转给伯父。
一晃几年过去了,我与伯父转报通信多次,但有几次记忆最深,那就是《西藏商报》报道的拉萨“二桥一隧”通车;布达拉宫广场首建;中央实施对西藏农牧民住宅投资;青藏铁路开建……伯父在看后给我写了信:“这些事太激动人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联想到西藏解放之初,想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面临的种种困难,情形是那样艰难。现在国家十分重视西藏各方面建设,花大力气、投巨资,加上军民共同奋斗,发展又好又快,与上世纪相比,已是天壤之别。等青藏铁路通车了,我一定要坐火车回西藏去看看。”
2005年,伯父硬是说服了嫡孙去了西藏当兵。伯父的理念是:西藏是艰苦些,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磨炼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军人去守卫去建设。看来,在伯父心里,报效国家,建设西藏是他及他那代人终身不变的信念。不然,他怎么会对西藏和《西藏商报》那样钟情呢。
2007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了,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给伯父写信,并准备将报道青藏铁路开通的《西藏商报》邮寄给伯父。信还没写完,我却接到了伯父病逝的电话……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