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979年的春夏之交,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来自晋、陕、豫、甘四省的12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党的召唤,紧跟时代的脉搏,抛弃个人利益,告别依依不舍的父老乡亲,打起轻便的行装,迈着坚定的步履,毅然决然地奔赴西藏高原工作,踏上了献身边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漫漫征程,开始了在第二故乡艰苦创业的新生活。
时至今日,已经整整30年了。
一
笔者即是这批学生中的小小一员,当时还不满23岁的倔强小子。从进藏那天开始,一直在西藏昌都地区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工作、生活了30年,一路走来,不断跋涉,至今仍在不断耕耘。
我们这批“学生干部”都是从北方四省的农业院校毕业的,算得上有一技之长。进藏后,只有一少部分留在了西藏自治区的直属机关和部门,绝大部分被分配到县、乡基层和农牧林水系统第一线工作。大家都服从组织分配,真的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哪里安家”。
从三江流域到藏南谷地,再到狮泉河畔、羌塘草原,全西藏每个地方几乎都有79届学生的身影,而且每个县都有一二十人。一次性有这么多大中专毕业生进藏工作,给西藏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别是为农业科技战线和“三农”工作增添了骨干力量。这自西藏和平解放后尚属首次,在当时的确是大新闻。
我们大多数是北方农家子弟,小伙子忠厚朴实、性格耿直,大姑娘秀丽端庄、英姿飒爽,衣着是绿青蓝三色的“工农兵学生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流露出一股学生味,集体主义观念、团队精神都很强,因此就有人借用18军进藏的典故,称我们是西藏新时期的“79军”。大家听多了、叫惯了,感到顺心悦耳,油然而生了一些自豪感,所以也不时自称:“我们是79军,我是79军的人。”
二
30年前的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
拿我去的昌都地区来说吧,各县城很难见到小吃店、小卖部,想理发都找不到地方;在农牧区基层工作全靠骑马和徒步,到县里和地区开会出差,能偶而坐上一辆手扶拖拉机已经非常风光了;生活物资是按计划供给的,稍好一点的东西多半买不到,逢年过节能买到特殊供应的几斤“富强粉”或几包“大前门”,就觉得由衷地高兴、相当的满足;当时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内地的同志离家路途遥远,休一次假很不容易,腰包里没攒几个钱,休假或家里有急事需要用钱,只好提前预支工资来应付,可以说没有几个不欠账的。
即使生活、工作如此困难,但“79军”坚持下来,一直走到了今天。
虽然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79军”有相当一部分人离开了西藏,回到了内地,但现在至少仍有一半的成员坚持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第二故乡工作,甚至把子孙后代也留在了西藏,与雪域高原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
不是军人,却胜似军人。在30年前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顶着“79军”的光荣称号,我们没有被压倒,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励下,把困难变条件,把压力变动力,同心同德,吃苦耐劳,负重前行,铸就了“79军”的军魂!
坚定而自信的“79军”人,不畏艰难困苦,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岗位上,立足本职,勤奋努力,勇挑重担,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闯“三关”(适应生活、民族语言、工作业务),动“三情”(增热情、动感情、见真情),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光辉实践;奋斗了30年,为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西南边防、加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高天厚土爱得深沉。”从过去的青丝如云到如今的两鬓渐白,“79军”人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全部倾注在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把实实在在的业绩撒满了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
我们这一生,永远属于西藏!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