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愧对父亲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成 诚
分享到:    

    终于有了休假机会。当我冒着风雪跨入自家小院,欲喊爹娘时,方意识到父亲离开人世已半年多了。离别故乡30多年来,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敬孝之举更是不多。

    我大学毕业时,年近花甲的父亲身体颇为健康,一顿饭能吃三四个馒头,耕作收打一应农活得心应手,年年都是交公粮的模范。当我提出去西藏时,20多年党龄的父亲豪不犹豫地支持我的选择。临行时,他冒着春寒,徒步送我十几里,一再说家里有他在,让我安心去工作。30多年来,我之所以能在西藏安心工作多亏了父亲的鼎力相助。

    80岁后,父亲已不能下地劳作,但仍在家干些喂牛羊的轻活。两年后轻活也不能干了,只是天气好的时候出去闲聊。去年中秋节后,我到东北出差,顺便回山西老家探望父母,发现父亲饭量大减,也不能上街了。我要他去医院看看,70岁前未打过针、80岁前没输过液的父亲一直说没大毛病,无需去医院。开出租车的外孙车停在门口,父亲仍坚持不去,无奈之下,我为他请了乡医诊治。那位50多岁的乡医看了半天,摇头晃脑地说;“老着了,颐养着吧”,开点常用药了事。那时父亲一改往日态度,要我多住几天,并多次问我姐:“你弟啥时走?”还问我能不能多住几天。当得知我的回答是否定时,父亲只是说:“知道留不住的,忙你的事去吧,我暂时没事的。”我能说什么呢,只能噙着泪水忍痛离去。

    我每年都有出差的机会,加上休假,去过的地方不算少,也想带父亲出去走走,多次提出,父亲总是推辞说:“日子还早着呢,等你宽松了再说”,后来干脆说,“人老了腿脚不便,也晕车,不好出远门。”就这样,家乡离北京不到300公里,我也未能带父亲去过。

    父亲幼时,家境贫寒。夏日锄地,土热烫脚,爷爷以茅草为他裹脚;冬天身上仅一件破皮袄,一般是不能出门的,偶尔出门奶奶用破布为他裹脚;家里经常断炊,每逢春荒,只能用野菜谷糠充饥。解放后,生活有了提高,但仍一件棉衣穿七八年,半辈子穿胶鞋。一日之餐粗茶淡饭,难得吃上肉蛋。我参加工作后也为他买过几件新衣服,父亲总是说穿不惯新衣,更不愿穿西装,十几年前为他买的那件军大衣去世时仍压在箱底。我也多次试图带父亲去城里下次饭馆,他总是不肯,不是说吃不了油水大的饭菜,就是讲家里白面大米的,花那钱干啥?所以我一直未能如愿。

    上世纪80年代起,农村有了根本性的变化。5年未休假的我重返故里,竟认不出自己的村庄。一排排灰砖红瓦的新房取代了昔日的土屋寒窑,新修的马路旁店铺林立。我沿着原路走进自己的老院,破旧的土屋、低矮的院墙,与整个村庄极不协调。时逢8月,老屋经常漏水,每当与父亲以黄土堵屋顶裂缝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母亲常为建新宅唠叨,但父亲却说:“先盖孩子的屋吧,我们都六七十岁的人了,好将就。”我于心不忍,就出资为老屋铺瓦吊顶,另换门窗,父母总算住上了不漏水的房子,但父亲最终未能住上新房……

    初冬,华北降了罕见大雪,到家第二天,我便踏着半尺厚的积雪,来到父亲墓前,手扒脚踹除雪后,立于冰天雪地,往事历历,更觉愧对父亲。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