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也算是一部波希米亚简史。说“也算是”,意思是它料足,文字好,全无劣质历史教科书之类滥调调。不过,我老大不愿意说它是一本“导游”——尽管对我而言,它确如一位导游,带我游历冰火兼容绵延至今的一种名叫“波希米亚”的文化景观……可是,可是你见过哪位“导游”以背词搪塞你时还能极富洞见?
记者费利克斯·皮亚1834年开始创造性使用“波希米亚”一词。在一则报道中,费利克斯用“波希米亚”一词代指流浪贫穷的艺术家。此外,他创造性地将“波希米亚”与“吉普赛”并置一处,是暗指两者近似吗?会近似吗?哪些是近似呢?还是为了“方便叙述”吧。
读过100页时,已是某个周末午后。诡谲的事儿终于发生——“波希米亚”这个词儿一蹦出来,我就跳想到“网友”——我国网友。我都觉得自己实在不靠谱。不过,既然时装可以有“波希米亚风”,家装可以有“波希米亚范儿”,生活可以有“波希米亚式”,网民为什么不可以“波希而且米亚”?我国网友不边缘不流浪不才华横溢不朝不保夕?逻辑推论没问题。鼓掌!那几巴掌被我虚拟出的掌声在我家沙发周围没溜达多远就散了,声势全无。
顺此,在互联网丛林,我国网友完全可比拟为E时代波希米亚一族:“留言”或“抢沙发”就像一种变形酗酒,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新奇世界,一个与现存选择、既定价值完全不同的自我,一个持不同人生观乃至不同政见者挑衅时尚暴力商业霸权主流政治的平台……这些原本用来定义波希米亚的字眼,直接挪移用来形容我国网友,都合适。
据此,我国网友,这个网络“波希米亚族”的内涵已不再是所谓“乌合之众”,而是被刷新为一个内涵丰富层面立体的庞大群体:暧昧、复杂、丰富多彩……互联网恍如埃里希·米萨姆笔下复原的那间位于柏林的咖啡馆,既是一个自由精神的聚会之所,也像一场无始无终的狂欢节。网络波希米亚使思想成为一场富于弹性的游戏,自此,思想成为一场既是目的地也是前往目的地的旅行。
“还是因为不完美和苦难不可避免,我们才必须自己创造出一份渴望来包容悲剧,也包容希望。”本雅明这句话本是直抵波希米亚内心冲动的,可在我的幻觉里,它也是对我国与日俱增万千网民时时刻刻创造无穷悲欢离合大喜剧的描述与褒奖。
当然,最终,吉普赛是吉普赛,波希米亚是波希米亚,我国网友是我国网友,不搭界。正如都“80后”,都写字换钱,都上作家富豪榜,可郭敬明不会哪怕约等于韩寒。我国网友一如既往地正以低贱顽强的激情向波希米亚致敬:“他们特立独行,追求心灵自由和不羁流浪,他们奇异古怪,超出了法律和社会规范,他们就是今天的波希米亚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