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喜看家乡巨变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周洪林
分享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这号角,造就了中国一段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号角,也给中国农村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

    32年来,中国农村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百姓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壮丽的景观。住房,越住越高;道路,越铺越宽;出行,越走越快;环境,越护越美;生活,越过越好。请看32载改革开放,我的家乡发生的巨变。

    草房——瓦房——别墅

    住房,是人一生的栖息地。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因此,不管什么时候,住房都是百姓时刻关注的焦点话题。改革开放前夕,家乡百姓居住的都是草房。当年,我家屋后有一棵大槐树,我喜欢爬树遥望。站在树上,极目远眺,视野开阔无比,所见之物,除了低矮的草房还是草房。如果说尚能见到比草房高一点的东西,那肯定是一棵棵大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村“大包干”让家乡的老百姓富起来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乡农村掀起了一股盖“瓦房”的热潮。低矮的草房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宽敞明亮、整齐美观的瓦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老百姓手中的积蓄多了,楼房又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从此,别墅、商品房、装潢等新鲜词汇成了家乡老百姓的热门话题。如今,当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儿时所看到的“开阔视野”早已被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所遮挡。

    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

    上世纪70年代,家乡的老百姓常把两条腿走路形象地戏称为“11号”。我上小学、初中时都要步行十几里路,来回都靠“11号”。那时,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偶尔借用一两次还可以,借多了,准不好意思开口。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成了家乡百姓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有的人家还有好几辆。此时,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农村,形势越来越好,百姓越来越富。过去人们只能在公路上见到的“得来风”——摩托车,在农村的小路上渐渐地穿梭起来。到二十世纪末,骑摩托车又成了农村百姓出行的新时尚。进入新世纪,农村的路逐渐宽敞了,路面逐渐黑了,车辆也从“无声”变“有声”了。如果说,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是百姓经济上的一个飞跃,那么,百姓开小轿车则进一步证明农村人已真正走进了一个致富的时代。

    书信——电话——视频

    过去,异地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书信往来,一来一往最快也要十天半月。那时,谁家有急事,最快的方式就是到邮局发一份电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话逐渐进入农村家庭,既方便又快捷。后来,手机又充实到电话的行列中来。令人欣喜的是,家乡的百姓如今不仅家中有电话,手中也有手机了。人走到哪里,话通到哪里,方便极了,这是当初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随着农村宽带网络的普及,家乡人的交流方式又增加了视频聊天。茶余饭后,人们坐在电脑前,打开网络视频,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天南海北的朋友,都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聊网。

    电影——电视——电脑

    改革开放前夕,家乡人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乏味。逢年过节,百姓除了看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小戏外,对电影特别钟情。那时听说邻村邻组有电影,哪怕是路途再遥远也要赶去看上一场。特别是在自家门口放电影,大家的高兴劲就别提了。改革开放之初,家乡人别说看电视,就连电视机啥模样都未曾见过。1984年,我所在村组一下子购买了6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通过抓阄家里幸运地分到了一台,我至今还收藏在家中。时隔不久,家乡农村电视普及了,电视越来越大,黑白变彩色,无线变有线,“看电影”也成为历史了。如今,电脑又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家乡人也学会了网上购物、炒股、写文章、发邮件……高科技正在一步步地进入农村百姓生活。

    32年岁月如歌,32年翻天覆地。32年,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变迁。

    我祝福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全国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