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雪域高原来鸿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岳耀文
分享到:    

    不久前,我意外收到一封西藏那曲地区索县荣布乡雪拉山下次仁的来信。邮戳显示,信件是去年7月27日寄出的,因工作变动,先后转寄多次,终于寄到目前在四川江油工作的我这儿。结实的牛皮纸信封边缘磨损得快要裂开了,好在信的内容完好无损。与次仁分别已19个春秋,真没想到,遥远的索县牧民次仁还记得我,还记得当年我留给他的通信地址,还用汉字给我写信!看着不太顺畅的内容,我百感交集。

    次仁的信不到一页,用那种小学生常用的带有浅绿色横线的作业本纸写就,尽管字形不算漂亮,但却一笔一画、字写得工整极了。次仁信中问我这些年工作生活得怎样。时隔近20年,老人还牵念着我!我捧着来信,不知不觉眼泪下来。泪水中,一位身着羊皮藏装、头发自然卷曲、“藏光”泛泛的次仁又笑脸盈盈地向我走来……

    1991年春天,我们一群新兵乘火车、换汽车,一路颠簸,来到了雪山腹地的那(曲)昌(都)公路雪拉山脚下,强忍着剧烈的高原反应,忙着搭帐篷、支锅灶。不知什么时候,一位藏族老人的身影出现在橄榄绿中。他拖着长长的藏装为我们打木桩、卸背包、搭帐篷,忙前忙后。后来才知道他叫次仁,是这儿的牧民。

    平时,次仁时常来工地帮忙,看哪位小战士抬石头吃力,就会主动上前替换。以手势辅助表述不太清楚的汉语,往往连比画带咕唧了半天,脸上急出涔涔汗水,对方才明白他要表达的大概意思。如果对方老是不懂他的意思,次仁会孩子似的抢对方的扁担。看着战士们脱掉上衣干得仍然汗流浃背,口干得发白,次仁思忖着给大家送白开水喝。开始那阵子,几乎每天上午次仁都会拎着牛粪火熏得黑黝黝的茶壶,将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送到工地。临近晌午,细心的次仁发现酥油茶没少。可能这群兵娃子喝不惯,不然用上等的酥油打出的酥油茶孩子们怎么不喝呢?第二天,他改送白开水,午时再去工地,茶壶里空空的。次仁怪怪地摇摇头,眉宇间流溢豁然的笑意:“这些孩子!就喜欢喝这没滋没味的白开水?”

    没过多久,我们就与和善热心的次仁混熟了。

    施工间隙,我喜欢去次仁流动的家——临时搭起的放牧帐篷里。他教我喝酥油茶、吃糌粑,反复跟我说,酥油茶怎么有营养,糌粑如何喷香好吃。次仁藏语、汉语夹杂并用的表述虽然别别扭扭,但基本意思我还是听懂了。开始我是抿小半口,品咂着分两三次咽下。渐渐地,便尝到了“甜头”,无所顾忌地大口喝茶了。次仁手把手地教我糌粑的做法,在碗里倒入适量的酥油茶和糌粑,用手指搅拌揉动,直至糌粑和酥油茶搅拌后捏成团状就可以吃了。我们玩游戏似的用右手边捏边吃,边吃边喝酥油茶,时不时用藏刀割下一小块风干牛肉,放进嘴里不紧不慢地咀嚼,将枯燥寂寞的施工生活咀嚼得无影无踪。慢慢地,我学会了吃生牛肉、抓糌粑、喝酥油茶,且嗜茶成瘾。次仁很谦虚,每次去他那里,他都要我教他认字、写字。喝茶闲聊中,次仁开启了我藏语的启蒙教育,成了我藏语的启蒙老师。去次仁那里聊天、喝茶,成了最快乐的精神向往。

    那年端午节,暴雪压垮了我们的帐篷,大雪封山,部队官兵面临断粮缺菜。次仁选了一头最大最肥的牦牛杀了,抬来一塑料桶青稞酒。那夜,就着冰冷的雪光,大家难得畅快地狂吃猛饮。

    9月初,冷酷的冬天紧跟着短暂夏季的脚后跟不期而至。骤然降到冰点的气候,使战友张勇一下病倒了,重感冒引发急性高原肺水肿,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卫生员用上所有的抗菌消炎药都无济于事。次仁从早上才挤的牛奶中提取纯酥油给小张润肺,弄来冰块垫上毛巾放在额头降温,形影不离守在床边。令官兵们无法接受的是,所有竭力救治都未能留住战友18岁稚嫩的生命。

    怎么也无法忘却,部队转移川藏公路南线撤离时的情景。我们乘坐的大篷车启动了,速度越来越快。次仁拖着臃肿的藏装疯了似的不顾一切地追赶汽车,右手高高举过头顶使劲地挥动着、捶胸顿足呐喊着,车后扬起的滚滚黄沙模糊了他的身影。峰回路转,瞬间,那个移动的小黑点消失在视野尽头。那会儿,我泪淋淋。

    从那以后,我与次仁失去了联系。但无论戎装在身还是解甲归田,我都无法忘却对次仁的思念,尤其是生命中遭遇磨难、困苦和严重创伤时,次仁朴实、慈爱、乐观的心性成了我最美丽的回忆,帮我过滤人生行程的尘埃,润泽我尘世中疲惫的心灵。

    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周遭争名逐利戴着面具的各色众生,困惑、迷茫时常包围着我,甚至奢望逃遁,但一想到远离喧嚣、雪山深处善良朴实的牧民次仁,我又平静了许多。

    日月如梭,无法稀释、中断我对远隔万水千山之外藏北群山中次仁的思念。次仁老阿爸的来信,让我欣喜若狂,老阿爸信中说,他们已经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在2001年初冬已经被神奇的电灯“小太阳”照得昼夜一样亮堂;家里买了冰柜、彩色电视机,从电视机里天天都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从你们修筑的那条黑昌公路坐车,可以直接到达圣地拉萨;家里喂养了30多头牦牛,每年收入都有十几万元,他的六个儿子中有四个买了汽车……这一切,宽阔的公路,给他们带来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变化。“谢谢你们这些兵娃子哟!帮我们修了这么好的公路,真的很想你们呢!”屈指算来,次仁也快80岁了,早该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了。不知时光的刻刀将他打磨成怎么一副老态龙钟,身体是否健康?我计划适当时再进藏去看看次仁,与他茶中夜话,共叙别后情思。

    灯下,我铺开了信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