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与儿时朋友相聚,没想到在他家中还一直珍藏着我们孩时的照片。看着已经泛黄的黑白老照片,眼前不由地浮现当时的画面:布达拉宫周边低矮的土坯房,水沟、荒滩地横七竖八地躺卧在拉萨城中,零星可数的商店和马路上稀稀拉拉的汽车和马车勾勒出了一点城市的景象。那时全国物质匮乏,西藏就更艰苦了,但每每想起那段艰苦的童年时光,总是让我充满着快乐和幸福!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西藏第二代”。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个年代中度过的。
我的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那时的我并不缺少玩伴,我们总是成群结对一起玩耍,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玩游戏的身影。虽说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却花样繁多,个个玩得兴高采烈。什么样的东西到了我们手里都成了很好的玩具,烟盒、火柴盒、铜钱、垫圈、铁蛋子、铁环、石子、沙包等等,又不需花钱购买,都是信手拿来或自制的。除了这些玩具以外,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滑冰了。每到寒假,我们就会拿上自制的冰鞋或冰车去龙王潭(现在的宗角禄康公园)滑冰。胆子大的会两个一堆三个一群来到湖中心,因为冰层薄,滑起来会产生一上一下的状态,俗称“弹簧冰”,这个最有挑战性。速度要极快,如果太慢就会掉入冰窟窿中,一般也就是年龄大的哥哥们干的事情,我们也只能在湖边溜达溜达。我们自制的冰鞋和冰车相当简陋,都是利用一些废弃的木条和木板组合起来,然后在木条和木板下固定上粗铁丝或四角铁,前面钉几个钉子以做刹车装置,木板上固定一些帆布条,帆布条的功能相当于鞋带。虽然看起来简单、粗糙,但滑起来一点不亚于真正的冰鞋。一些滑得好的还能滑出花样来,什么单腿滑、蹲式滑、转圈、跳跃等等,姿势十分丰富,你别说还真有点花样滑冰的模样了。小点的孩子只能在湖边或者附近的小河沟旁溜一溜,甚至有些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又考虑到安全,就会晚上在自家门前泼上几桶水,第二天一个天然的“滑冰场”就有了。在大一点孩子们的眼里是不屑一顾的,但小孩子们一样玩得不亦乐乎,还调皮地学着大哥哥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开心之极!如果遇到下雪就更有意思了,可以在冰上堆雪人、打雪仗,只见人在跑,雪在飞,身上、脸上满是雪花,手、脸冻得绯红,但玩性不减。有时候天黑了仍不愿离去,非要大人找来狠狠骂一顿、打一顿才极不情愿地回家。
我的童年是无忧的。那时候我们读书就像过家家一样,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作业很少,学习没有什么压力,不像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那时我们最盼望的就是放寒暑假,假期头几天所有的孩子都会埋头加紧做作业,在这样“用功”的情况下,两三天就完成了作业,便无忧无虑地疯狂玩耍。
暑假最有趣的应该算是放风筝。放风筝最难的是准备工作,首先要购买线、还要准备旧灯泡和牛胶,把线制成“玻璃线”。“玻璃线”的制作有些繁琐,要把灯泡用盅子轧碎,轧得要像碎肉一样,然后把牛胶、玻璃渣滓放在一起熬成糊稠状,涂抹在线上,放置一两天就可以了。线要求很高,必须是缝纫机所用的机器线,所以大哥哥们就会怂恿小点的孩子到家里拿线,以备选用。“玻璃线”制成后就是做风筝了,风筝的制作倒是简单,形状以菱形为主,两根小竹片为骨架,用纸一糊,然后再画上各种图案就大功告成了。
验证风筝的好坏不是看它外表有多么华丽,而是要看它飞得有多高、多远,攻击力是否强劲。天好时,操场上、空地上、墙上、房顶上都能看到孩子们双手架着轱辘(缠风筝线的)放风筝的情景。风筝在孩子们手里时而向上、时而俯冲、时而转圈、时而左、时而右。它与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风筝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就如天上飞行的战斗机一样,你追我躲,相互交织在一起,互不示弱。风筝“打架”拼的是“玻璃线”,几个或更多的风筝缠绕在一起,看谁的线先断,断了的就如战斗机中弹一样随风飘落。胜利者在天空中翱翔,表演着各种姿态炫耀着自己的胜利;失败者望着被“打”下来的风筝满是失落,却没有丧失斗志,又开始准备着下一轮的较量。
回想起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记忆中的那些小河沟、空坝子、荒滩地、低矮的土坯房早已变成了高楼大厦、宾馆、商厦,繁荣替代了荒凉,但童年那冰冷的寒冬带给我的是温暖,这温暖是恒久的;童年那放飞梦想的风筝带给我的是心灵的宽广,这宽广的心灵指引着我向着灿烂的阳光前进着。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