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雪山、峡谷、森林,这些代表西藏的自然风光,在樟木镇格外靓丽。第一次走进樟木镇是几年前随中国记协采风团去的,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让人清目、秀心、郁美。
樟木镇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境内,地处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樟木镇是西藏惟一的国家一级口岸,也是西藏六大自然保护区之一。从聂拉木县城到樟木镇要翻30多公里的山谷,西藏习惯把山谷称作沟,公路就修在沟边,像挂在峭壁上,许多路段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边是望不到顶的峭壁。更令人提心吊胆的是,在不少峭壁上,常常半吊着桌面大小的巨石,当汽车开过时,我们担心上面的石头冷不防就会掉下来。樟木沟环境优美、空气洁净、民风淳朴。山上有许多古树,虬枝盘旋、古朴典雅,就像是花工特意修饰的。远远看去,山上挂着许多瀑布,轻轻地从高处滑落,犹如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听导游讲,民主改革以前,这里一贫如洗,每年从聂拉木口岸出口食盐95万斤,换进粮食67万斤。出口的食盐,供应尼泊尔北部居民;进口的粮食,约20万斤供当地居民食用。当时,因为生活的艰辛,为了躲避赋税,当地居民采取了一种最危险和最极端的交换方式,就是独行和走夜路。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在苦难的环境夹缝中生存下来,这种窘况一直延续到中尼公路的修通。过去,樟木镇的村民负重运输是用头来顶的,用一根绳子将货物捆好。负重时,用头顶着套,将货物附在背上。这种奇特的负重方式是特殊地理环境与生存方式的产物。翻山越岭、攀爬悬崖是相当危险的,如果失足,头一歪,就可以丢弃货物而人可以脱险。如果如同其它藏区用肩负重,一旦失足,人货俱损。这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无论如何想不出的答案。
有辛酸的过去必有美好的未来。今天,在偏远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如此漂亮繁华的一个小镇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在樟木,现在几乎看不到一块平地,镇上的每一栋房屋都是依山而建,现代化建筑和一些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交替散落在盘山而下的公路两侧。樟木镇有小重庆之称,海拔只有2300多米,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宜人,鲜花四季盛开。整个镇的房屋布置比较随意,一间间挤在一起的房屋排列成了樟木惟一的街道,街道呈“弓”字形。街道两边是琳琅满目的商店、饭店、旅店等,招牌一律写着藏文、汉文和英文三种文字。高低错落明显,层层紧挨,全由街道和石阶相沟通。大多数屋顶都有小花园,将整个城镇打扮得花花绿绿,在周围青山绿水和白云的环抱中,显得格外醒目。在这里,喜马拉雅山展现的不再是光秃秃的冷峻,而是林木资源丰富的柔美风情。境内有世界第14座高峰希夏邦马峰,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冰川、几十个大小湖泊和众多名胜古迹。
樟木不仅是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也是尼泊尔和西藏的主要陆路通道。樟木镇是夏尔巴人的故乡。夏尔巴人有相当大一部分生活在尼泊尔。在我国境内,只有樟木镇城区及附近的两个村是夏尔巴人聚居的地方,他们能歌善舞,曲调悠扬文雅,舞蹈和尼泊尔、巴基斯坦的民间舞蹈很相似。走在街上,更让人惊奇的是街头颇有国际化特征的人文和商业景观。街上不仅有当地居民,还有许多带着小帽的尼泊尔商人、穿着莎丽的尼泊尔妇女和衣着简朴的古力(背夫)。街上随处可见白皮肤的欧美人、黄皮肤的东亚人、棕色皮肤的南亚人,停泊着许多车身喷涂得五颜六色的印着TATA的尼泊尔货车,极富情调。沿街走到尽头,便是中国海关,导游介绍,去尼泊尔旅游就从这里出关。
在连绵两公里的樟木镇街道两旁,拥挤着近2000家店铺。店铺里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主要是橡胶制品、塑料制品、衣物、化纤、饮料等日用品。尼泊尔和印度的饼干、通心粉、玉石珠宝、骨头工艺品等,还有许多港台产品,如咖啡、香水、手表、各种文化用品等。各个商店大都用人民币和尼泊尔币两种币值标价,港币、欧元、美元在这里也能流通。商人们在这个边陲小镇对汇率极其敏感,人民币对尼泊尔币几乎每天都不一样。让我最感叹的是,这里的商人表现出特殊的语言天赋,尽管这里的语言五花八门,但商人们都能应付自如。当地的夏尔巴商人在樟木出道比较早,一般都能熟练地运用藏语、尼泊尔语,还能运用简单的汉语和英语。内地来的商人明显不如当地人,除了汉语,藏语和尼泊尔语及英语都显得笨拙,但还是能应付客商的需求。也有的商人请了翻译,那样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同行。
樟木镇是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两国以波曲河为界,河上筑有友谊桥。从友谊桥过境,向南不到90公里,就可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1965年,由拉萨到加德满都的中尼公路正式通车,成为西藏旅游业的“黄金线”。
如今,当我们再次迈进樟木镇的时候,樟木变得更美了,更亲切了,更繁华了。我们不禁感叹,西藏和平解放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地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使昔日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了繁华诱人的西藏经济特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