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进军西藏往事 学习藏族歌舞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余鸿运
分享到:    

    昌都,在达马拉山下,位于昂曲河和扎曲河的交汇处。这儿是澜沧江的起点,解放委员会(因为昌都是昌都战役后解放的,所以最高行政机关叫解放委员会,由军队主持)设在江的西岸。我们文工团的帐篷全搭在澜沧江西岸的岸边,离司令部、政治部很近。

    从四川到昌都,我们一直都是不要命地抢时间修公路,架桥梁,修机场,还要保证质量,因为它是国防建设。在昌都,我们终于有了喘一口气的机会,上级命令我们趁这机会深入农牧区去吸取藏族民间艺术营养。我们文工团搞文学的、搞音乐的、搞舞蹈的通通下乡。我们来到了昂曲河边的一个小村庄。这儿的一切对我们是这么陌生,却又觉得这么地新鲜。这时我才真正发现,歌舞几乎渗透了藏族人民生活。他们在歌舞中过节、迎亲等,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爱。歌舞实际上成了藏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他们不管是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歌跳舞,并且以能歌善舞引为自豪。有一首藏族民歌这样唱道:“大马场里好马多,不好的只有一匹,但它跑起来最快,天下各地都走遍。村子里的漂亮小伙子很多,不漂亮的就只我一个,但我唱的歌最好听,姑娘们都爱我。”

    这个小山村里的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歌跳舞,我们每天和他们一块上山开荒打柴。晚上在坝子里歌声便响了起来。昌都地区的锅庄舞比甘孜的“卓”要奔放大气。甘孜是一段式来回返复,这儿是三段式,慢、中、快,最后是很快很快。如果有青稞酒,中间烧一堆篝火,他们可以一直跳到天亮,听不到一句重复的歌词,天亮后照样上山劳作。上了山,山歌、情歌又开始了。藏历的5月15日林卡节,昌都叫耍坝子。人们穿上漂亮的藏装,带上帐篷、好吃的东西、青稞酒和藏酒,来到比较平坦的草坪上,跳上几天几夜。正像他们在歌中所唱的那样:“美丽的白帐篷,搭在草地上,小鹿也常来逛逛,漂亮!漂亮!抬头看看,帐篷里住着他俩。”“舞蹈场是金黄色的,舞蹈的少年是金黄色的花朵,金黄色的花朵多美丽啊,使我们临走时心中留恋。舞蹈场是银白色的,舞蹈的少年是银白色的花朵,银白色的花朵多美丽啊,使我们临走时心中留恋。舞蹈场是玉色的,舞蹈的少年是玉色花朵,玉色的花朵多美丽啊,使我们临走时心中留恋。”还有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许多藏族群众在田间和野外草坪上,除了歌舞还有赛马、射箭等,非常热闹。

    我在学习藏族民间艺术方面,一直是非常努力的。在康定、甘孜,我学了“弦子”《孔雀喝水》,学了甘孜的“卓”。“弦子”和锅庄舞本身就有区别,到昌都接触了这里的锅庄舞,我发现它们之间有共性和个性。所以我在学习上,不光形似,更注重神似,寻找内在的东西。这对我后来到丁青学习热巴舞(铃鼓舞),到拉萨学习堆谐(踢踏舞),学习朗玛(西藏古典宫廷舞)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昌都的那一段日子里,也是我们文工团创作上取得丰硕成果的日子。歌剧《张福林》(编剧:高平、杨星火,作曲:罗念一),歌曲《叫我们怎么不歌唱》(词:高平,曲:罗念一),《骑马进城买东西》(词:杨星火,曲:罗念一),舞蹈《昌都民间舞》、《强渡金沙江》(编舞:木一、文立、余鸿运、赵静茹等,作曲:罗念一)等一批好节目,在1953年西南军区汇演中都获得了奖励。我也登上了领奖台,获得了个人三等奖,奖状上盖有“西南军区”四方形的大印,上面有贺龙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亲笔签名。我们文工团个人获奖的还有高平、杨星火、罗念一、白乐安、文立、赵静茹等。二号和五号来西南军区开会,对我们文工团取得的成绩非常高兴,还专门为我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1954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和捷克斯洛伐克陆军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幸福道路通向拉萨》(暂定名),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著名导演李俊(《闪闪的红星》导演)担任总导演。片中选了一首插曲《叫我们怎么不歌唱》,是由我们后政文工团原班人马担任演唱。摄制组在我们文工团挑选特写镜头演员时,我被李俊导演选上了。我们从昌都返回到雀儿山东面山下的甘海子,我不知被安排干什么。后来李俊老师告诉我,他想让我当一名卫生员,在工地上为战士包扎伤口。雀儿山早已打通,为了再现当时的场景,只好在雀儿山上找出和公路近似的地方开拍。我们这一群从来没有拍过电影的“电影演员”(尤其是筑路战士,他们都是打通雀儿山的英雄),天天上山折腾。为镜头的需要,等太阳、等云彩、等月亮、等大雪、等风暴,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好不容易等到拍我为战士包扎手上伤口时,摄影机一响,那位战士紧张起来,因为他从来没有和女同志拉过手。我更紧张了,脸上的表情不知是哭还是在笑,纱布团一下从我的手中滚了出去。捷克斯洛伐克的两位摄影师哇啦哇啦地大叫,手也不停地在颤抖,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我们的两位摄影师一位姓郝,另一位姓赵(他后来是四川电视台的台长)。他们说:“你知道彩色电影胶卷有多贵吗?这些胶卷都是进口的。”我和那位战士都吓坏了。李俊导演说:“别怕,培养一下情绪,重拍!再来。”现在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报道有关西藏和有关川藏线时,在我的脑海中经常出现这个画面。我总是兴奋地叫我的老伴、我的儿孙:“你们快来看,这是我进军西藏时的荣耀,多美啊!”

    “布达拉”我来啦!

    我这一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能参加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通车盛典。当时我到丁青去了。1955年元旦刚过,我从丁青骑马到昌都,从昌都坐汽车经邦达草原过怒江天险到了波密,从波密翻色齐拉山到了林芝、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一过,拉萨很快就要到了。看着一段段我曾参加修筑过的熟悉路段,心中涌现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修路时我们军营驻扎的帐篷早已拆除,在我脑海中出现了指战员们战天斗地的画面,耳边响起了筑路的歌声:“雪花飘,汗水淌,我们把荒山变了样,公路像云里一条龙,弯弯曲曲上山冈,接连着北京和拉萨,勾通了内地和边疆,英雄的大军浩浩荡荡向前进,进军西藏,捍卫国防。”我情不自禁地也唱了起来,一边唱,一边哭,远远地我看见了红山上的布达拉宫金顶。拉萨,我朝思暮想的地方,我终于到达了拉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