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朝词人秦观所写的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神话故事,既描写出幽静夜空辰星闪耀的美景,也生动地表现出他们悲欢离合的复杂感情,并给这对神仙夫妇赋予了浓厚的人情味。
读《鹊桥仙》,我情不自禁地想到驻守在雪域边疆的高原军人。当代的军人虽然没有古代将士那种“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苦哀叹,却也有长年累月驻守风雪边关的艰难。他们要面对荒凉、寂寞、恶劣的自然环境,难以避免的重重生死考验。为了祖国的和平稳定,他们奉献着青春和忠诚。现代军人献身国防的豪情壮举后面,牵动着多少家庭拥军支边深明大义默默付出的功劳。
由《鹊桥仙》,我又想到兄弟省市派来对口援藏工作队的同志们。他们为了西藏的经济社会繁荣,舍小家顾大家,千里迢迢来到高原。他们克服生活上、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三年风霜雪雨,三载辛勤耕耘,为西藏人民带来了资金、技术、创新思路、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把支援省市浓浓的兄弟情播种在雪域高原。他们不愧为中华儿女,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奉献出智慧和力量。他们牺牲的是温馨家庭缠缠绵绵的儿女私情,历练出服务社会的高尚品质,收获着真挚热烈的民族情谊。
读《鹊桥仙》,我还想到了长期在西藏务工、务农、经商、服务的外来人员。西藏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有他们的汗水,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也有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社会进步的加速器,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们付出最繁重的劳动,期望着最诚实的收获。为了生活他们创造着生活的快乐,为了生活也忍受着思念、寂寞和挫折。发明 “留守儿童”这一新名词不是他们的过错,无奈何!匆匆岁月凝聚了多少无奈何。对于家庭他们有太多愧疚和遗憾,可他们总是无怨无悔勤奋工作在每一天。
我又想到自己,十多年来也和牛郎织女一样过着离多会少的生活。丈夫在二百五十公里外的八一镇工作,儿女在内地,一家人一分为三。为了调往一处,实现家人团圆,几年来,真是颇费周折,体验着人情世故里的困惑艰难。每当爱人从内地回来,就会向我诉苦:“每次休完假回来,女儿总是哭哭啼啼闹着 ‘爸爸把我带走吧,求你了!……你能不能不去西藏啊!’闹得我心里酸楚楚地直落眼泪。想到病床上的老母,望着老父亲蹒跚在接送孩子上学的人流中,离别时,看着老人红着眼圈的煎熬,听着小孩子啼哭心如刀绞。每次别离都要经历骨肉分离的痛苦,真不想再回去探亲了……唉,做人真难!”
说到凄怆处,我们都黯然伤神。我还是劝慰他(也是在宽慰自己),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情况,在西藏工作人员中并不少见。由于高原气候环境的局限,把幼稚的子女留给年迈的老人,奔赴高原,为西藏的建设事业奉献青春。为了事业,只有舍弃家庭、亲人,上顾不了老,下顾不了小,谁都会深切感受到在西藏工作的不容易。无数个这样的家庭不都在无奈中品味着“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的凄怆美吗?浏览博客,还是一位博友的《采桑子》说得妙:
常恨人事忙衣食,节后别离。节后别离,父母妻儿各东西。
常盼休假似七夕,团圆有期。团圆有期,等到团圆是别离。
我又嫉妒起神话中的牛郎织女,他们在静谧的夜空,守望着星光灿烂的银河,同皎月争辉。我呢,还是力争事业上与诸友同辉吧。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