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正在挑选菜品。
在我国,夜市源远流长而又形形色色,举凡吃的、穿的、用的、赏玩的,都可在夜市寻觅得到。夜市起源,无非是把古代的赶集,注入了现代化的一些东西而演化形式。据记载,夜市在宋代就被视为一种文化,例如:晚唐时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诗句中,曾经将他在江苏的苏州所见的夜市情景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由这首诗,展示晚唐已有夜市出现,但这种夜市即使有,也是少数,因为晚唐时期的城镇出现夜市只限于少数的商圈,直到宋代,才有属于城市居民的夜市生活,北宋苏东坡的《牛口见月》中的……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可为证。
夜市
也是一种文化
午夜时分,有不熄的炉火和不散的人流守候着你,冬天有热乎乎的麻辣烫,夏天有冰凉爽口的夜啤酒,烦闷时有KTV等你去唱响,需要时有便宜耐用的日用品。这个地方,就是夜市。
到一个地方,要想了解它的风情一定要逛一下当地深具庶民文化底蕴的夜市。夜市也是代表每个地方饮食的特殊文化,每个夜市充斥着琳琅满目的特产与小吃美食,各有不同的特色与风味。透过地方小吃,游客可以加深认识地方特产、地方文化与人文典故,它集合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地道的乡土原味,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的缩影。小吃摊的结市效应带动了民生消费商品的进驻,有吃又有玩便成了夜市最大特色,周边聚集了许多店铺,不仅带动了该区的发展,更因规模的逐渐扩大而形成“观光夜市”。
拉萨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拉萨的市民除了工作,夜生活文化也日渐浓厚,这,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夜市可见一斑。
在拉萨最出名的无疑于西郊的天海夜市,热闹的夜市吸引了广大市民蜂拥而至,夜市活动将休闲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每当夜幕刚刚降临,成群结队的市民和游客到夜市吃麻辣烫、烧烤、羊肉串,吃完再逛逛夜市,或在夜市的KTV里高歌一曲。由此可见,夜市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成了城市知名的地标。
拉萨西郊的天海夜市,集吃穿用于一市,惟以小吃居多。数百家摊档经营着最前卫流行的时装、最齐全的日用百货。总而言之,各种各样的水果及各色各味的美食,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过,这里最吸引人的当属羊肉大排档,四川特色烧烤,串串香等。香味扑鼻的羊肉串、烧烤就着一杯清冽的拉萨啤酒,简直是极品美味。当你吃得滚瓜肚圆的时候,才发现起身都很费力了。不过不要紧,在天海夜市除了吃还可以逛,一路闲逛出来,正好将饱胀的肚子消化消化。每当深夜11时过后,大街上已经很冷清,但天海夜市仍然非常热闹,因为,准备宵夜的人们才姗姗而来。
夜市
是城市知名地标
市民在其中自行其乐,逛夜市成了夜生活的组成部分。下班或周末等节假日,人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到夜市花上一、二百元人民币,或吃麻辣烫,或唱卡拉OK,或进小店买点日用品,不仅价廉物美,也享受了工作之余的悠闲舒适。
夜市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拒绝炫富,你花再多的钱,也成不了这里的VIP。这里平等地给予所有人俗世生活的乐趣,边走边吃边逛。
夜市很大,小吃很多,在这么多家的小吃摊里“淘吃”便是乐事一桩。特色烤羊肉、香辣干锅、四川特色烧烤等招牌令人食欲大动,味蕾绽放。
夜市不等于小吃街,百货、超市……连你想不到的都有。东西不贵,但不意味着低档。夜市是生活也是经济,它早已成为拉萨销售链上重要的一环,更是众多普通百姓增进友谊,交流情感的地方。夜市,哪怕是经济不景气、白天冷落的城市,到了晚上,夜市照样大放光明。
“我在拉萨工作20多年了,以前,拉萨的夜生活没有这么丰富。朵森格路夜市和天海夜市成了我和朋友常去的地方。现在,拉萨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夜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还是爱到夜市逛逛,品品特色小吃,因为,这是拉萨的一种文化。”食客林先生对我们说。
每到夜晚,各行各界的民众逛夜市、吃夜市、玩夜市的人潮如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举家出动者有之,同仁好友结伴而游者亦有之,甚至外地和外国游人前来凑热闹的人也不少。走进夜市,或品尝名小吃,或随心购物,或携幼玩耍。吃得开心,买得称心,玩得欢心。吃喝玩乐,其乐融融!
夜市不仅有数以百计的传统小吃和各具特色的平民美食,满足民众的味觉,还有各色各样的游戏,供人们玩耍。日用百货,服装饰品,书刊影碟,家电家具,药品化妆品等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每个夜市就是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供需平台;走进夜市就能触动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夜市是平民休闲的乐园,也是便民、乐民、惠民的胜地。
夜市,为各大中城市的现代文明增添着生机盎然的文化色彩。以拉萨为例,这是一座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它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形成多元的生活形态和风貌。这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显著标志。而夜市,恰恰使这种特色更加鲜明、靓丽!
香味扑鼻的烧烤。
逛夜市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烧烤店老板忙得不亦乐乎。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