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人文笔记 > 随笔

西藏散记

2015年03月21日 11:2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单羽青
分享到:    

    一    

     不再夜夜雨落白日里风云变幻了,每天都是碧空如洗、极目天舒。早晚的气温越来越低,夜晚的天空群星璀璨,晶莹剔透,仿佛伸手可及。窗外,浓绿的远山开始褪色,金黄色的树叶洒落满地,雪域高原黄金般的夏季正悄然远去,西藏,在秋日明媚的阳光里变得分外妖娆。    

     “十一”长假来临时,我在拉萨已经生活了两个月。先生援藏三年,这是我工作14年后的第一次探亲休假。放下手里的工作,告别喧嚣的都市林立的高楼,像所有踏上这片高远神奇的土地的人一样,西藏给予我一种久违的快乐,单纯、洁净,一如拉萨清澈的阳光。    

     藏语中,拉萨有“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意,由松赞干布所建,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由于海拔3700多米,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向有“日光城”之谓。千年的光阴足令黄金斑驳,而拉萨却依然光灿神秘,充满活力。布达拉宫、八廓街、大昭寺,奇迹般地褪去了岁月的风霜,由神喻获得的灵光使它们在宗教文化的色彩里辉煌如新。罗布林卡、龙王潭、拉萨河畔的林间水旁,寻常巷陌白色平顶藏式民房的窗台回廊,鲜花和蓝白相间的幔帐随处可见,乐观善娱的藏民喝甜茶,吃藏面,日子悠闲而自得。拉萨更有“圣城”之誉。每天,五体投地磕等身长头的信徒从四面八方来到大昭寺门前顶礼膜拜,他们倾其所有,尽历苦难,以接近和触摸这颗世界之心为毕生愿望。    

     我在拉萨的家位于布达拉宫广场南侧,大院东门同宇拓路步行街垂直,在整洁宽阔的步行街另一头,便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大昭寺;南门正对金珠中路,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外圈”的一段。每一个清晨与傍晚,都可见三五成群的信徒从南门前经过。他们大多身穿藏装,右手摇转经筒,左手数念珠,口中喃喃着六字真言,间或还有些带着狗的。虽步伐匆匆,但神态安详。从院门口望去,这些转经人的背景是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和马路对面密密麻麻的店铺,服装店、美容院、手机专卖场、音像店、网吧,时尚与传统相存共生,现代流行元素与亘古不变的景象同现一幕,使我联想到在大昭寺门前见到的身穿僧服手举折叠伞打手机的喇嘛。    

     西藏共7个地市,除拉萨市外,6个地区分别是那曲、日喀则、山南、林芝、阿里和昌都。听先生讲,在西藏,人们通常这样形容7个地市:拉萨最好,那曲最高,林芝最美,山南最近,日喀则最大,阿里最远,昌都最险,对拉萨的依恋和向往可见一斑。今天,走过5个地市后,我也基本认同了这种概括。    

     然而,对第一次进藏的我来说,很难想像拉萨从前的样子,或许,用简陋的小镇、艰苦的环境、匮乏的商品供给形容还算贴切。西藏自治区建设厅副厅长陈锦是1977年进藏的大学生,说起拉萨这20多年的变化,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那时,市容格局狭小,最具现代色彩的建筑是东郊的三层邮电大楼,惟一铺柏油的街道是人民路,各单位都被赭黄色的土坯墙环绕,墙内是一排排铁皮顶土坯平房。每晚,都能听到发电机的轰鸣声,但更多的地方是从窗子里射出昏暗的烛光。”    

     李雪红也是七十年代大学毕业进藏工作的,听她讲当初物质匮乏的情形令人辛酸。雪红说,由于常年吃不到新鲜蔬菜,几乎每一个人从内地探亲返藏时都会把蔬菜水果塞满大包小包,直到拎不动为止。“就算这样,回来后左邻右舍一分,每家可能只有一个西红柿或者两根黄瓜,拿着跟宝贝似的”。 在拉萨,常去布达拉宫旁边的宗角禄康市场买菜,瓜果蔬菜的品种、质量和价格与北京几无差别。菜场里,甚至还有加工好的净菜,而在北京,这只能在超市见到。听口音,卖菜的多来自四川、河南和甘肃。相比内地,拉萨日用百货的商品价格大约要高10%--15%,不通火车,只有航空和公路,高出的价格显然在长途运输的成本。    

    二    

     内地的朋友来了一拨又一拨,呼呼啦啦,唧唧喳喳,忘却了凡尘俗事,连上了年纪的人都快活得像个孩子。    

     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夜,张春生来家里吃饭。她和我同龄,是我在北京工作的同行,一位勇敢独立的背包客,只身赴藏旅游,于她已是第三次。去年“十一”长假,春生曾历尽艰辛前往阿里,朝拜冈仁波切神山。今年是藏历羊年,她希望能重游纳木错,并用7天时间徒步山南的拉姆拉错,传说能看到自己前世、今生和来世的圣湖,历代达赖、班禅转世都要到此观湖。    

     7点半,去吉日宾馆以1100元谈定前往纳木错的租车价格后,春生终于来到我家。吉日、八郎学和亚是拉萨最著名的三家自助游旅社,均位于八廓街附近的北京东路,颇受背包族青睐。春生住八郎学,与另外三个背包客合租一屋,每天房费25元。聊到10点多时,春生说,要去和一位在吉日宾馆告示牌上发征友信息的人谈去拉姆拉错的时间和价格。    

     西藏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旅游的支出费用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为节省开支,来西藏的自助游旅客通常是几人合包一车前往目的地,车费、司机费和油费AA制分摊。目前,除前往阿里地区外,一般的旅游线路租车都以公里价格计算。在旅游旺季,车型有丰田越野60、62、80、4500,9座、15座小型日产越野客车,每公里价格在2.8--7.0元人民币不等。前往阿里地区的包车费用则按天计算,15天以内、20天以内、25天以内和一个月以内,在司机自带汽油的情况下,分别为8000、10000、12000、13000元。去年,春生就是通过宾馆的告示牌结识了其他旅伴,四人花10000元包车去了阿里20天。她执意不让我和先生用车送她,独自坐上出租车,消失在灯火阑珊的拉萨街头。    

     在来西藏的游客中,除了那些一望便知的旅行社团队外,常见像春生这样的背包独行侠,也有自驾车的旅者,甚至还有背着帐篷睡袋骑自行车摩托车和徒步穿越世界屋脊的。他们肤色各异,年龄不等。西藏之于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西藏给予他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启迪?挥别红尘中一成不变的生活,旅行本身成为打开自己身心迎接一段未知的过程,只是西藏让这种未知变得更加丰富,充满神秘、奇异和喜悦。但是,如果落入现实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们的身上,会否重演世俗尘埃的恩怨悲欢?他们的灵魂,能否找到天国般纯净的圣地?    

     夜深了。约12点时,春生发来手机短信,她很失望,因为与徒步拉姆拉错同伴的谈判已经告吹。我邀她第二天同去林芝,她说,已经去过,自己想按计划先去纳木错。    

    三    

     10月1日,湛蓝的天空点缀着白云,明亮、耀眼,拉萨的阳光如期而至。    

     上午8点半多,我们的丰田4500已飞驰在拉萨通往林芝的318国道上了。同行的,除我先生外,还有藏族驾驶员小米玛、德钦旺姆夫妇和次仁顿珠。次仁顿珠、次仁拉姆在自治区党委接待处工作,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同边觉、次妮夫妇一起,成为我此次西藏之行新结识的藏族朋友。由于信佛,相信善恶因果六道轮回,藏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友好善良,与他们相处轻松、愉快。    

     318国道的路况好得出乎意料。虽只有上下两车道,山路多弯,且几处塌方,但柏油路一直通到林芝地区的首府--八一镇。要知道,这种路况在西藏几近奢侈,别说阿里昌都,连日喀则、那曲都没有这样的路,就算有,相比也是曾经,在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今天早已面目全非了。出拉萨东行,依次是达孜县、墨竹工卡县。一个月前,去著名的止贡提寺看天葬,走的就是这条路。不过,与那时的苍翠欲滴相比,车窗外的远山已是秋色斑斓、层林尽染了,在拉萨河的映衬下,深浅不一的黄色、绿色,高高低低地洒落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    

     车速一直100公里左右,接近11点,我们到了5013米海拔的米拉山口,拉萨和林芝的分界岭。在西藏,每遇山口都会看到无数的经幡、哈达和玛尼堆,经幡哈达随风飘扬,猎猎作响。红黄蓝白色的风马上印着经文,每一阵风过,都等于悬挂者吟诵了一遍经文。山口献哈达,藏民都念念有词,顿珠告诉我,他们说的是“哈索拉”,有祈求平安顺利之意。    

     从米拉山口向前方望去,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地势由开阔变得蜿蜒,林木葱茏中,好象山顶的罡风都开始潮湿起来。    

     林芝,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座”,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区。这里山川秀丽,峡谷险峻,气候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甚至盛产香蕉等热带水果,素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林芝原为工布、门、隅及波密等组成,历史上属边地,在服饰、习俗和建筑等方面都与拉萨及后藏有很大的不同。    

     由米拉山口下行进入林芝地区后,黑色牦牛毛织就的游牧帐篷越来越多,不规则地散落在道路两边的草甸子上。停车后,还没下车,不知就从哪里跑来了一二十个藏族孩子,他们是来要钱的。在西藏,纸制的一毛钱很有用,常在口袋里准备些能在关键时刻拿来布施。不过,面对这些成群而来的孩子,给到每人都有一份很困难,在他们竭力拼抢中,也要防备自己的衣物遭到撕扯。这时,周围的大人倒很和善,从容温柔地笑着,不会停下手里的活。    这里是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松多乡。前行不远,就会看到尼洋河清丽的身影。尼洋河,藏语有“仙女的眼泪”之意,清澈的河水泛着浪花在山谷中东流而去,滋养着这方神奇的土地。   

     中午12点半,经过太昭古村落时,路边有一藏民搭顺风车,好心的小米玛停了车。在西藏开车旅行,常遇此景,西藏的驾驶员常会伸出援手,哪怕不能搭载,他们也会做手势示意,决不会熟视无睹、扬长而去。地广人稀,因果善恶,也许,是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互助。    

     “中流砥柱”形象地概括了尼洋河中的一处景观,滔滔河水中,一块巨石巍然屹立,没人知道它如何形成,无人解释它怎能站在这里,搭车的藏民帮我们拍了此行惟一的合影。    

     大约2点多,我们到达巴河镇,从这里深入山林就可抵达著名的错高湖。在镇上吃午餐,是专门奔着180元一斤的鲶鱼的,据说他们来自错高湖,是湍急的水流将其带入下游的河水中。    

     错高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也称为巴松错,是红教的著名神湖。群山环抱中,错高湖形如镶嵌在高峡深谷中的一轮碧绿的新月,清澈见底,分外宁静,仿佛世外桃源。周围的群山草木葱郁,山底的阔叶林蔓延至山腰,往上是针叶林、草坝子,再往上则是寸草不生的荒地甚至雪山。湖面水禽浮游,飞鸟翱翔。乘木筏来湖心岛,可以看到著名的桃松连理树、水葬台和错宗寺。今年是藏历羊年,为转湖之年,来此转经观湖的信徒非常多。    

     离开错高湖已经下午5点半多。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抵达八一镇。    

    四    

    来林芝,人们通常会去大柏树、古桑王、两江汇合处、鲁朗林海和色季拉山,10月2日,我们没有按此路线走,而是选择了崎岖泥泞的山路,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去了布久喇嘛岭寺和靠近边境的米林县南伊沟,打算3日经过朗县和山南地区回拉萨。    

     在西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各地区差异很大。就我走过的地区而言,藏北草原辽阔壮美,有北国风光之韵;后藏山川奇雄宏伟,具苍凉广博之感;山南雅砻则是藏文化发祥地,农业发达,山河秀美,好似长江黄河流域。而林芝山水却与江南风光十分相近。由于副业较发达,林芝是西藏最富裕的地区,地委书记白玛朗杰以前是先生的同事,据他介绍,林芝地区的年人均收入、人均GDP都居自治区之首,而喇嘛占人口的比例却为自治区最低。    

     喇嘛岭寺属红教,是林芝地区最大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佛殿庭院掩映在绿荫之中,院内藏犬成群,藏猪众多,悠哉悠哉地,一幅处变不惊之派。在藏区各地,至今仍保留着生殖崇拜的古老习俗,喇嘛岭寺就以生殖崇拜为特征。    

     而对南伊沟的执著应该说是被张桂芝大姐的介绍所动。进藏不几天,桂芝就向我隆重介绍了这里无以伦比的自然风光。整整一个下午,深入崇山峻岭,穿越激流险滩,山路虽异常难行,但事实证明,的确是不虚此行。烟雨蒙蒙,林木葱茏,涧有溪流,繁花不绝。远处的雪山、冰川,与近处原生态的森林草场、村落河流交相辉映,我们这些匆匆的旅人与青山绿水呼吸共鸣,这种自然清新,是洗尽红尘铅华后的清幽闲适。虽有因天地之大美而无言之感,但在这健康生命的葱郁风景中,心灵安然宁静,怡然自得。    

     这就是西藏。无论风光何处,是连绵逶迤的山脉还是千年不语的神湖,是空寂广阔的草原还是滔滔东逝的江河,都能给心灵以前所未有的震撼。面对高天厚土下的日月山川,千万年前,这世界屋脊居然是茫茫的大海,沧海桑田,物转星移,还有什么可以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还有什么可以浮躁矫情虚幻臆造?回归生命的原色才是生命的真谛。走进西藏,我找到了皈依的精神故园。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