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乡的松山滩草原,广阔平坦,面积约100多万亩,是乌鞘岭东侧最大的天然牧场。清代以前,这里气候阴湿,天然植被茂盛,牧草资源丰富,是藏族千年之畜牧基地。历史上有名的“达隆仓的马”(跑马、走马),就是在这里长期培育而成的。而且明代万历年间在这儿爆发过的一场大会战——松山战役,更使此地名闻遐迩。
“桓桓虎队出车期,漠漠龙沙奏凯时。/鲁灭全收唐土地,兵迴争拥汉旌旗。/葡萄酒冷征人醉,苜蓿花深戍马迟。/听取琵琶弹夜月,短箫长笛咽凉圻。”
随着当年甘肃兵备右布政司使崔鹏撰写的这首纪念收复松山的优美诗歌的意境,记者也将自己探询历史的脚步迈进了这片土地。
松山古城及其渊源
在松山滩(今松山乡松山村)山间盆地中矗立着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至今保存完整,它就是著名的松山古城,又叫牧羊城,距离天祝县城36公里。这座在沧海桑田中默不作声的古城池,怀揣的却是一段草原上如烟的战争往事。
松山古城坐北向南,分内外二垣,平面呈“回”字形,城垣基本完整。外垣南北320米,东西350米,墙高约10米。四角筑角墩,墩长9米,宽8米,残高6.5米。四周有护城河,宽8米。南北垣正中置马面,马面长17米。东、南开门,东门内侧设马道。内垣南北140米,东西170米,亦置角墩,向南开门。西面南北端城墙破坏较严重。城墙系黄土板筑,夯土层厚度15—20厘米不等,墙内壁有梯形木椽印迹,椽径12厘米。
松山,旧称米哈山(米哈为藏语,意为食肉之地),相传松山是因山势突兀,松石奇诡,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而得名,松山滩属于祁连山系。松山城因松山而得名,松山因松山城而闻名。实际上,松山自汉武时就已驻牧开垦,成为通往河西的一条便道,即从永登穿过中堡的石灰峡,从松山到景泰或古浪西进,史书称这条路为“松山古道”。
元末明初,松山从战火中逐步恢复、发展。从明洪武到宣德年间的58年中,整个凉州地区平静而祥和,嗅不到狼烟烽火的气息,也听不到金戈铁马的喧嚣,人们安居乐业。然而,从宣德年间开始,形势急趋直转,蒙古各部不断侵扰凉州地区,“番人(藏人)失其地,多迁徙”,使这里的社会和边防动荡不安。尤其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蒙古俺答汗(阿勒坦汗)“慕青海富饶”,携弟着力兔、宰僧,子阿赤兔、丙兔、宾兔等数万众,从河套南下西进,经阿拉善、景泰、古浪、天祝松山、永登袭据青海,一年后东还,留丙兔据青海,留着力兔、宰僧、阿赤兔、宾兔占据大小松山(包括天祝、永登、古浪、景泰等地),于是鞑靼势力从河套到松山、青海连成一线,开大小市于宁夏、中卫和庄浪、凉州,日寻干戈,骚扰百姓,盘踞达30余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