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建筑

西藏民居建筑漫谈(一)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记者 次多
分享到:    

    西藏农林牧区建筑作为藏族传统建筑的主体从形制、布局、结构、材料、装饰等各个方面具备了藏族传统建筑的鲜明特征,这是与高原民族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高原建筑的共性。然而西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广人稀,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诸多客观因素,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各民族以农区、牧区、林区的分布方式进行生产生活。

    西藏高原西北地势高气候寒冷多为纯牧区,东南地势低气候温和雨量大适宜于种植农作物,因此多为农区,而半农半牧区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和东部三江流域一带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这些地方居住的是林区农民。根据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人口分布以及从事生产劳动的不同,这三个区域的建筑也有区别。

    藏北草原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牧民居室是以帐篷为主。虽然牧区可以见到一些土木建筑,但它不是这个地区的主流建筑。西藏传统放牧是逐水草而居,一年当中需要搬迁几次,因此牧民居室选择帐篷是十分合理的,自然帐篷成了牧区居室建筑的主体。牧区帐篷从质地材料上来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毛质黑帐篷,一是棉布质白帐篷,而藏北牧民大部分时间居住毛质帐篷。毛质帐篷是用牦牛身上毛根,最粗的那部分毛剪下来捻成毛线编织而成,毛质帐篷一律是黑色,在帐篷外观上不加任何装饰,一顶毛质帐篷一般可容纳六、七个人。毛质帐篷厚重,它防风防寒,防雨防晒性能特别强,而且耐磨耐熏,经久耐用,毛质帐篷编织材料和技术牧民自己解决。毛质帐篷的诸多优点使它深深扎根于藏北牧民生活中成为牧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东西。

    藏北牧区居室生活中除了毛质黑帐篷外还有棉布质的白帐篷,这种帐篷室内凉爽,室外美观,携带方便,此外剪裁缝制方便,棉布材料幅宽长度大,制作起来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做成容纳几十人的帐篷,小的可以做成容纳一人的三角形小帐篷。棉布质帐篷外观要大加装饰,首先把白色布质帐篷的边沿全部用蓝布条压住,在那些白框中用各种颜色的布料剪裁拼贴成云气、花卉、动物等图案缝贴,几乎把一顶帐篷装点成一个精美的彩色拼贴艺术品。夏季水草肥美,牛羊肥壮,草原象一块绿毯铺向天边,草原上举行隆重的赛马聚会,这时候那一顶顶彩色的帐篷搭在绿茸茸的草原上,牧民穿上盛装,骑上骏马,喜气洋洋穿梭在仙境一般的大草原上。

    彩色的棉布质帐篷给牧民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色彩,从彩色的帐篷中折射出藏北牧民仅管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劳动繁重,但是牧民天性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精神追求。除了帐篷以外,藏北牧区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规模不大的土木建筑,这些建筑是近些年来提倡牧民定居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我们从结构、布局、形制、材料、装饰等各方面来看,藏北牧区定居点的土木建筑无疑是特色很浓的藏族传统建筑,这无可厚非。由于藏北地区建材资源,砌筑技术,交通条件,尤其是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藏北牧区定居点建筑材料多为黄土土坯,个别地方用草皮,很少见到纯石材的建筑。建筑结构普遍是平房结构,门窗相对小一些,屋内木构件没有做什么雕饰。总的来讲,藏北牧区定成点土木建筑普遍结构简单,建筑材料品位不高,内外装饰更趋朴实。

    (责任编辑 次仁央宗)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