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跃今日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获悉,2006年,该所专家将再次奔赴西藏,全面发掘犀类化石,以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质、环境、生物等变迁。
2003年夏,地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孟宪刚、朱大岗、邵兆刚等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于札达县城北约40公里处发现3块呈灰黄色,外形清晰,可分辨出趾骨凹槽的动物骨骼化石。2004年,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鉴定出它们为额鼻角犀亚科动物化石后,地质力学所专家立即展开各项研究论证。孟宪刚研究员等认为,在西藏首次发现犀类化石科研意义重大。由于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及南亚的热带草原,藉此推测札达盆地曾有过温暖潮湿的环境,是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阻隔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才使高原气候渐变为现今的干燥寒冷。为获取更多科研资料,孟宪刚等专家将再赴西藏发掘犀类化石及其同层位地层的其他物质。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据悉,犀类化石种属的进一步确立,上新世以来沉积相与古环境变迁和河湖相地层反映的生物进化,河湖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关系等将是科研攻关的主要目标。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