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铁路建设沿线的考古调查中,一处古墓群引起专家们的关注。这就是位于拉萨河谷的吐蕃石器墓葬。
古墓在拉萨火车站工地附近的柳吾隧道西口处,经挖掘清理,已证明系拉萨河谷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吐蕃石器墓葬群,堪称“拉萨河谷吐蕃第一大墓”。
拉萨河谷曾是西藏古代先民生存活动的中心地带。专家认为,这一古墓群的发现再现了西藏高原的古代文明,为拉萨河谷史前文明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证据。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魏认为,这处分布面积广泛的古墓群在已经建成的拉萨柳吾隧道西口紧邻铁路线10余米,海拔3636米。墓群以几座大墓为中心,两翼展开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古墓葬19座。由于年代久远,墓葬封土多被风沙消蚀成圆丘状。专家已经对其中的4座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
在古墓葬群现场,记者看到了已经发掘清理完毕的最大的大墓。砌石墓框距离地表大约30至50厘米,呈不规则的方形,由经过简单修整的石块砌建而成,南北长16.5米,东西宽12.3米,墓框内由石砌墙体将其分割为大小不等的4个石室,形成一个网状布局的多墓室结构。
拉萨文献典籍中曾记述,吐蕃王室或贵族的墓葬当中,有用石墙筑成的“九宫格”式的网状墓室结构。霍魏说,此次发掘“大墓”,与之极其相似,这也是在考古中首次使文字记载得到证实。
“大墓”的后室据专家估计应是墓葬主室,当时墓主埋葬的“棺室”位于中心部位。在墓葬后室的外侧,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殉人尸骨。人骨出土时呈严重扭曲状,头朝下,两大腿骨朝上扭折。经初步观察,死者骨骼粗壮,牙齿的齿冠高度磨损。由此推知,死者可能是一个中老年男性。在其骨架上贴附有两件青铜器,一件为不甚规则的的铜片,另一件是铜条弯曲成的铜环。根据人骨出土位置、佩带的饰物等情况综合分析,死者的身份地位,很可能是筑墓时杀祭的人殉。
棺室前部一侧放置一件有使用痕迹的石臼,在它的底部凿有一小孔,其用途估计是专为死者葬入的冥器。
让专家们费解的是,他们还发现一个石臼被砌建在墓框的墙基上,在另一处开掘的墓葬中也有同样的情形。这是当时一种奇特的埋葬习俗,或是无意而为,尚无定论。
此外,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些料珠和完整的陶器,陶器种类较丰富,有罐、钵、杯等。墓葬的年代将主要依据陶器来判断。
在整个墓葬群的地表,专家们还采集到较大数量的残陶片,陶色以褐色、黄褐色为主,有的表面施有黑褐色的陶衣。陶器表面多为素面,少数陶片上施有刻划纹、乳丁文等。陶器主要是罐、钵、盆等,它们的耳、流比较发达。
据初步观察,在墓葬群出土的打制石器,其制作工艺与拉萨河谷著名的曲贡遗址出土的石器极其相似。对此处墓地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将为拉萨河谷史前文明提供更多的实物证据。
令人遗憾的是,从墓葬封土保存的情况判断,这个墓群中有很多在早年曾被盗掘过,封口顶部还可以看到下凹的盗坑。
拉萨河谷是藏族古代先民生存繁衍的重要区域之一。公元7世纪,兴起于雅隆河谷的悉补野部在其首领松赞干布的统领之下统一高原各部之后,建立起吐蕃王朝政权,将其统治中心从藏南雅隆河谷迁移到地处西藏腹心地带的拉萨河谷,并定都逻些(今拉萨)。由于拉萨河谷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早在西藏高原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已经发现以拉萨曲贡村遗址为代表的早期文化依存。同时,以往在拉萨河谷所发现的古代墓葬中,也曾有拉萨澎波农场墓地、辛多山嘴墓地、曲贡村墓地等多处墓葬,但这些墓葬都是小型的石丘墓或是石室墓。
专家们认为,拉萨河谷墓葬群中遗迹遗物的发掘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存文献记载中的盲点。对于后人深入认识吐蕃时期拉萨河谷古代藏族先民的生活习俗、丧葬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将有很大帮助。
截至目前紧锣密鼓进行的青藏铁路沿线的考古工作,不仅及时调查了沿线文物点的情况,而且通过新发现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在此次铁路建设沿线考古的发现中,史前石器地点的发现表明,古人类已具备在海拔5000米高原上生存的能力。
在唐古拉山北侧发现的13个史前石器地点,海拔高度在4700米至4900米之间,多处于唐古拉山北麓布曲河两岸的一级阶地前缘,具有靠近水源、视野开阔、通往方便等适合古人类生存活动的条件。
在这些地点中出土的石器是复合工具型的“细石器”,采用水晶、燧石等精良石头制成、且制作技艺精湛。
虽然此前在西藏其它地区出土过细石器,但用于狩猎、畜牧或农耕的细石器在唐古拉山出土,具有特别意义。
参加青藏铁路沿线考古的陕西研究员张建林认为,唐古拉山细石器的发现再现了古人类征服高原的历史,说明史前人类已经具备在5000米高原上生存的能力。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