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建筑

牦牛青铜器和牦牛文化

2015年03月21日 11:25    
分享到:    
牦牛青铜器。赵广田供稿

    1973年在我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其身高为0.7米,腹径为0.3米,背高为0.51米,角长为0.4米,体重80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该器形体结构严谨、准确,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雕塑风格概括、逼真,冶炼技术高超,勘称一绝,是我们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

    1990年4月20日,这件牦牛青铜器漂洋过海赴东瀛展出,引起了日本考古学专家、藏学及佛学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文物考古学家称之为:“丝绸古道上的稀世珍宝。”著名日本藏学家井田正增先生还专程前往我国安多藏族地区华锐藏区棗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进行考察、研究。藏族和牦牛

    牦牛这一年轻而又古老的动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随着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说文》中记载曰:“,西南夷长毛牛也。”《山海经·北山经》中则描述曰:“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牦牛性情温和、驯顺、善良,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对于世代沿袭着游牧生活的藏民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高寒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雪袭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说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当中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牛乳、牛肉、牛毛,为在世界屋脊上勇敢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历经艰难困苦的藏民族提供着生活、生产必需的资料来源,成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发展成长起来的藏民族生命与力量的源泉。牦牛图腾崇拜

    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图腾系印第安语TOTEM音译。其涵意为“他的亲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认为其部落、氏族可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比较亲近的自然物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血缘关系,于是他们便把这种与自已部落及氏族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尊崇为图腾,把它奉为本氏族的标志。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印度人对牛的崇拜更是神圣无比,视牛为天神。

    从古至今在我国的许多民族当中将牛做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可以罗列出许许多多。藏民族是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物的,藏族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来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显然说明“牦牛”、“白马”、“参狼”等动物曾是古代羌族的图腾崇拜物。

    历史文献还记载:当初天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遂来作吐蕃的牦牛部之主宰”。藏族地区“甲戎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头嵌牛头、屋顶供奉牛头”。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嘉戎藏族,家中供奉的大神是“牛首人身”。藏族甲戎人把自己做为古牦牛羌族的后裔,世代留传着供奉牛头的习俗。他们把被奉为“牛首人身”的大神敬供在朝圣和顶礼膜拜的神龛上。每逢过年之际,一些土司、僧侣、头人、官吏们都要竞相制做一米以内的牛头人身像,供奉在家家户户的神位和宅院门头顶。尊奉为守护门神。祈望带给家族康泰平安、吉祥如意,用以驱邪祈佑,镇妖降魔。迄今为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的屋宅、墙角、玛尼石堆、寺院祭台上供奉的牦牛头骨;以及藏族宗教艺术和工艺美术当中绣织、彩印绘制的各种写实或变形等造型的牦牛图案,甚至包括宗教祭祀和法事活动中佩带牛头面具所演示的神牛舞蹈等,均证实牦牛图腾崇拜的历史风俗根深蒂固地留存在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如今还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当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巴牢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说“斯巴宰小牛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粘嘴上”。“斯巴”(SRID-PA)含义是“宇宙”、“世界”。由此可见牦牛不单纯是藏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物。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牦牛的图腾崇拜不断发展和演化形成了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形式棗牦牛文化。我们认为藏族历史上铸造如此硕大的牦牛青铜器自然与其牦牛图腾崇拜有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藏区保留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包括周朝时期绘制于彩陶上的牛形图案,以及迄今犹存的悬挂于藏族门宅屋顶上的牦牛头骨,甚至包括目前出土的这件举世无双、极为珍贵的牦牛青铜器,它们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牛图腾崇拜的文化当中。本教信仰中的“神牛供奉制”

    我们认为这件牦牛青铜器的铸造与藏族本教的“神牛供奉制”也有密切关系。藏族在佛教传入之前其土著宗教是崇信“万物有灵”的本教。以自然神灵为崇拜和信仰的对象。其将日、月、星、辰、天、地、山、川及牦牛等动物做为他们崇拜和供奉的神灵,这便产生了我们所谓的“神牛供奉制”。

    藏族史料记载,在佛教势力还未兴起时,藏族原始宗教本教占据统治地位,牦牛曾一度被称之为“神牛”,是朝野、政教神圣的供奉之物。当时宰杀一头牦牛必须经过本教徒念诵长经300遍方可,否则将受到惩罚。牦牛的价值比奴隶的身价要高得多,后来本教徒在身上刺上牦牛形象的图案,以求康泰吉顺,邪魔不入。这种纹身在平民百姓中亦广为盛行。凡本教徒一律用白牦牛尾毛盘结于发辫处,并用三颗红色琥珀珠做标志缀饰于发梢处,以象征本教教丁兴盛、教规森严,教律严明而虔诚。白色尾毛意味着神圣、吉祥、纯洁。

    本教的一系列宗教活动中渗透着对牦牛的迷信色彩。譬如在他们的跳神或祭祀活动中,都用黑色牦牛做为神圣、正义、威严、力量、权威的象征,用白色牦牛做为吉祥、平安、善良、美好的标志。在举行修造本教寺院或战争获胜归来仪式时,均由本教首领选择力大无穷的雄牦牛一头,对其进行祈祷教化,用神龙降妖箭射死,然后以清油熬煎牛的骨头,再用青稞酒将这些骨头冲洗干净,在头骨未干之际用墨色在上面刻写上经文、咒语、符号。教长对刻划上经文的头骨诵读经典,再按照特定选择的方位将其掩埋于2米以下地层、并在掩埋地周围,放置利刃械器一柄,牦牛全尾一个,这便是所谓“驱邪镇山三宝”。仅从这一点来看,在本教统治的远古时期,威武雄壮、力大无穷的牦牛,已经成为藏族人心目中最崇拜的“偶像”:牦牛形象被图腾崇拜;本教的“神牛供奉制”而树之高阁,尊为神灵的化身,敬奉于寺院灵堂的神灵席位上供人们朝圣和膜拜。

    本教神舞演示中的牛头面具显然是将图腾形象牦牛做为神灵的化身而用来镇妖驱邪,降灾伏魔的一种宗教形式。本教巫师们在道场做法时把牦牛作为一种神圣的法器用来施法制恶、驱邪除秽、弘扬正义,保佑人畜平安。一些本教寺院中还在牦牛头骨上刻写上符咒,然后敬奉在神龛之上,让僧俗弟子们顶礼膜拜。以企盼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人民康泰富贵,繁荣昌盛、邪魔不侵的太平盛世。

    本教法事活动当中还用牛角做为法器来禁咒敌人和异教势力,明显是“神牛供奉制”的一大历史产物,他们认为神牛可以降服一切恶魔势力,于是便把“敌人的物品”装进牦牛左角内施一种称为“牦牛伏魔法”的巫术形式。米拉日巴大师也用牦牛角施行法术,牦牛角可以和尊者说话,尊者便可以钻到牦牛角中去。这显然是藏族先民将牦牛做为自己的保护神而进行驱邪祈佑思想的突出表现。

    本教时代人们还在本教寺院的经堂门口悬挂牦牛干尸来镇慑邪魔,驱恶除逆,并把所崇拜的牦牛的某些器官当做神器敬奉;如牛头的供奉。认为牛头是牛的灵魂的寄宿,是整个牦牛精神的象征,也是神灵尊严及威力的标志。众所周知牛角是牦牛防御和攻击敌人的武器。自然被认为是神灵神力的源泉,是战胜一切邪魔势力的法宝。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藏民族文物本教法器“腾乍”当中略见一斑。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藏族本教时期的珍贵文物“牦牛角法器”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牦牛青铜器的艺术价值

    这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在造型艺术和铸造风格上均达到了很深的造诣。该器采用写实手法选择牦牛伫立时的造型姿态,头部微前倾,嘴巴张启,呈半开合状,是一头雄牦牛正在吼叫时的形象特征。那大幅度弯曲且十分对称的牛角,那极富装饰趣味的造型给人以力量与雄健的美感享受。 

    牦牛青铜器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牦牛那粗矮、健壮的生理结构特征。我们从牦牛青铜器高高隆起的脊峰和大幅度弯曲的牛角及其它部位特点来判断它具有雄性生理特征。由此可见,古代铸造艺术家们对牦牛解剖结构的观察和了解是非常深刻而透彻的。从造型特征上来看,古代艺术家通过简洁、概括、凝练的艺术手段,对牦牛裙毛,颈毛进行了大胆取舍;而着意刻画和突出表现了牦牛尾巴那丰满、飘逸的形象特征。那纤细、流畅的尾部纹饰与圆润、宏重的牦牛形体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对比。打破了因体积硕大,动作单一而造成的笨重、呆板气氛。从而使牦牛粗犷、雄浑的形象栩栩如生。牦牛尾巴的造型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从造型趋势来看,铸刻在牦牛尾巴上的细密、规则的流线形装饰线给人视觉上增添了动势美感,显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牦牛尾纹与牛头面部、眼部及鼻部装饰纹线形成了呼应关系,使整体塑像显得更加和谐统一。

    从铸造艺术和冶炼技巧来看,如此硕大而宏重的牦牛青铜器,无论从塑模、翻范、合范到浇铸的整个铸造过程都有很高的科学性,对熔炼及其火候、合金比例、浇铸时间等每道工序的掌握也非常严谨而准确。牦牛青铜器由于长期掩埋于地下,器身锈蚀非常严重,表层出现明显的绿漆古痕迹,不同层次的绿色铜锈下面露出斑斑剥剥的黑漆古纹痕,尤其在牛角、额际到脊峰、后背等处呈现出墨绿、褐绿、黑褐色斑痕缓缓过渡到灰褐, 绿灰绿,增强了器物那凝重、粗悍的质地感和层次感,呈现出一种返朴归真、优美自然的灰绿色调。这是青铜器物长期锈蚀于地层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效果。从那色层斑剥的锈蚀当中透出远古历史的苍凉、深邃和藏民族图腾崇拜、“神牛供奉制”等牦牛文化的历史积淀。

    从这尊青铜器牦牛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远古时代藏族先民们那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活动的壮观场面,听到藏人崇圣的雅拉香波山神、岗底斯山神化身白牦牛时所发出的震彻山谷的吼声,那茫茫雪域高原上许许多多任劳任怨、耐寒负重、坚韧不拔的牦牛,难道不正是这种伟大神力的物质化体现吗?它们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是藏民族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与力量的源泉。几千年来,牦牛为藏人的生存、繁衍、发展与强盛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就是牦牛精神,在这种伟大精神的激励下,藏民族在与大自然艰苦卓越的斗争中,勇敢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创造出了光辉灿烂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屋顶上供奉的牦牛角。乐近雄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