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卡若文化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县城东南澜沧江和卡若河交汇的台地上。海拔3200 米,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末期,已发掘近2000 平方米。发掘出土278座建筑遗址和铺石路、石墙、灶火坑、大量大型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陶器、骨器以及各种动物骨骼、粟米、麦等遗物。经碳14测定,遗址分早晚两期:早期距今4955±100 ∽4280±100 年;晚期遗址距今3930±100 年。遗址靠近鱼类资源丰富的江河,但众多出土的遗物中却不见鱼骨与捕鱼有关的网坠等工具。对此,有的考古学家推测,卡若的原始居民可能有以鱼为氏族图腾和不食鱼的习俗。
卡若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细石器的出现带有明显的中国北方草原的民族风格;陶器以罐、盆、碗为基本组合,与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文化有渊源关系。用砾石或砾石片制成的大量石器,多半属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传统;而粟的大量发现,证明当时卡若的农业与黄河流域的农业有密切的联系,因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地方是世界上粟米的最早发祥地。遗址中发现的穿孔贝原产地在南海。远古时期,我国的货币分布情况:齐鲁等东部地方通行各种形式的刀币;河南、山西一带分布着铲币;陕西等地通行天圆地方形的青铜口币;在长江流域一带通行贝币。卡若遗址中的穿孔贝就是古代长江流域通行的贝币,说明当时卡若村落的交换已与长江流域有联系。
卡若遗址的房屋有圆形、四方形、长方形多种,房子中间有三角石锅灶,有圆形台面、道路、石墙、石围墙等不同类型的建筑,而且建筑密集错杂、左右相并、上下重叠,在半地穴式的房屋建筑中,有“井栏式”的木结构房屋,这与长江流域的“井栏式”建筑又有某种联系。但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碉房建筑,又具有典型的地方性,与古代川西羌族的碉房相似。
卡若文化遗址在文化内涵上与黄河流域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相似,还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有联系。但又具有代表藏东一带的地方性文化的特点。(未完待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