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建筑

青藏铁路沿线发掘出一处早期人类细石器加工场

2015年03月21日 11:25    记者 肖永明
分享到:    

    经格尔木河上至昆仑山垭口进入青藏高原腹地,即今天的青藏公路、铁路沿格尔木河-昆仑河一线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条重要的早期人类文明的传播带。为配合青藏铁路建设,在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的大力协助下,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3年9月至10月对格尔木市西南约九十公里昆仑山北麓纳赤台附近的细石器地点实施了抢救性发掘,同时,对该地点附近昆仑河沿岸的文化遗存开展了进一步调查,又发现细石器遗存两处,加之此前所发现的三岔口附近几处石器遗存初步判断沿格尔木河-昆仑河一线为一条重要的石器带。

            昆仑河石是石器的主要原料  

    本次发掘的地点位于纳赤台西南约3.5公里的昆仑河南岸一级阶地,海拔3600米。该阶地平面呈舌形,南高北低,阶地北部高出现代河床14米,南部高出现代河床23米。阶地基部为大型砾石粗砂层,厚4-6米,上部为冲积扇堆积。阶地地表植被稀疏,硅质岩、流纹岩砾石块及砾石片随处可见,由于温差、风蚀等自然侵蚀劈裂面大多漫灭不清,这些硅质岩、流纹岩砾石看不出自然堆积的迹象,大多为人工采自昆仑河,作为加工石器的原料。细石器主要分布于阶地南部居中的地表,面积6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为集中,为原生堆积,是一处细石器加工场。

            出土石器一百余件

    本次发掘面积为700平方米,出土及地表采集均为石器,有石片、石叶、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一百余件。石质有硅质岩、石英岩、玉髓岩、蛋白石岩、流纹岩、沉凝灰岩、水晶等。石片约占细石器总量的80%,石片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硅质岩较少。

    石核:石核多以硅质岩、流纹岩为原料,多为单台面石核,有锤击法打击的石片阴痕。细石核仅采集到两件,一件为紫红色流纹岩,为龟背状石核;一件为水晶石,为柱状石核,两件均有压剥石叶的痕迹。

    石叶:数量较多,多为石英岩或蛋白石岩,长方形,薄而长,两侧近平行,台面小,背面有一条或两条纵脊,横断面呈三角形或梯形。压剥法制成。细石叶一般镶嵌于骨柄或木柄上成为骨梗刀或木梗刀,用于切割宰杀动物,切割肉皮,甚至比磨制石器还要锋利,所以延用时间较长,直到金属切割器具出现后才消失。

    刮削器:以硅质岩和流纹岩为主,可分为凸刃刮削器,双边直刃刮削器、单边直刃刮削器和圆头刮削器。以凸刃刮削器为主,这种刮削器是将锤击石片的远端沿劈裂面向背面二次加工而成,形状呈扇形,近端较厚。刮削器主要用于切割、刮削。 

    尖状器:一件,沉凝灰岩,三棱锥状,是将一块石核沿同一台面经三次锤击而成。主要用于切割兽皮、挑剔兽肉。细石器加工场存在距今约7000年 

    细石器是一种特殊的石器加工工艺,与直接打制石器不同,细石器主要采用间接打击法,即用一根木棒或骨棒放在石料上,另一端用石头砸击或依靠胸部压剥,这样打压下的石片比较细长而规整,以细石叶、刮削器为代表器形。这种石器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于中石器时代盛行,以后一直延用至新石器时代。边远地区如东北、西藏及甘、青地区,甚至到商周时期还在使用。细石器所代表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为主,采集为辅,农业经济尚不发达的经济生活,通常与草原文化相匹配。 

    北京大学地理系曾在纳赤台二级阶地的黄土层中发现碳屑,据碳十四测定推断二级阶地的形成年代为距今14000年,纳赤台细石器加工场位于一级阶地,是由于流水搬运二级阶地而形成的冲积扇堆积,其形成年代应晚于二级阶地。另外气候资料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在距今14000-10000年间为末次冰期及干旱时期,气候比现在还要寒冷干旱,当时青海湖的水深竟然不超过6米,显然这期间人类是不适合在海拔3600米(青藏高原的抬升速度约为每一千年升高一米)的纳赤台地区活动的,而大暖期(距今7000-4000年)的到来是人类在纳赤台活动的前提条件,昆仑山小南川口附近地层内的孢粉分析表明大暖期末期该地生长有云杉、杨柳、栎、桦、落叶松等树木,气候是相当温暖湿润的。纳赤台细石器加工场下层为冲沟及泥石流堆积,表明细石器加工场是进入大暖期(距今7000年)以后形成的。另外将其与附近三岔口四级阶地、小柴旦、拉乙亥、达玉台等地的石器遗存进行类型学上的比较。纳赤台细石器的特点是细石叶、细石片数量多。实用器以细石叶和刮削器为主,石叶多为石英岩及蛋白石岩,刮削器多为硅质岩流纹岩,刮削器中以凸刃刮削器为主。加工方法上击棒法与压剥法较为流行。这些特点与拉乙亥(距今约6000年)及达玉台、曲扎、双湖的细石器较为相似,估计与其年代差距不远。但明显晚于小柴旦(距今约30000年)及三岔口四级阶地的旧石器晚期遗存(据今约30000年)。

            为细石器来源说收集史料佐证

    关于青藏高原的细石器的来源问题存在着华北来源说与青藏高原本土起源说两种观点。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小柴旦湖-格尔木河-昆仑河一线为一条石器带,至少存在着两个时期段的石器遗存,即以三岔口四级阶地和小柴旦为代表的旧石器晚期遗存,以纳赤台和昆仑山小南川口为代表的细石器遗存。这两个时期段的石器遗存被末次冰期隔断,在末次冰期来临时三岔口四级阶地的人类有可能沿昆仑河-格尔木河向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低海拔地带迁徙,在边缘地带融合了华北细石器工艺特点,使自身的石器工艺发生了变化,当大暖期到来之时又沿格尔木河-昆仑河进入青藏高原腹地,所以藏北细石器(纳赤台、拉乙亥等地)带有华北细石器的血统就不难理解。相信随着以后的扩大调查与发掘,将会得到更多有力的证据。

    西海都市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