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
中国考古专家通过对新发现考古材料的研究,揭示滇、川、藏毗邻地区的“藏彝走廊”是一条沟通南北丝绸之路的国际走廊。
日前在贵阳召开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发表的研究成果称,通过对中亚、中国新疆、西南等地新发现考古材料的研究,“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正演变为“Y”字形,即从以前的中国东北至西南地区拓展到连接西北地区。
丝绸之路,有从河西走廊至中亚的西北丝绸之路和从川滇至缅印、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此前学术界多认为“藏彝走廊”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与外界密切联系,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多民族发展。
郭物说,在西南夷地区所发现的战国至汉代北方草原斯基泰青铜文化因素,表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南北丝绸之路间的青铜文化已通过“藏彝走廊”沟通交流;此外,考古发现还表明以南西伯利亚为主的欧亚草原通过“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对云贵高原施加影响。
据了解,已故中国历史学家童恩正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从东北到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主要从考古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讨论先秦秦汉时期分布于长城内外、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的民族文化传播带,其中横断山脉地区被称为“藏彝走廊”。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说,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Y”字形文化传播带就像一个巨大的漏斗,把中国陆地边疆考古最重要三大块连为一体,即东北的内蒙古、河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的甘青、新疆地区,“至少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国边疆地区的文化就形成了强有力的纽带,把西部边陲的文化人群连为整体。”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