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工艺

才旺江村:撷取藏装一道虹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文/记者 许娟 实习生 阿敏
分享到:    

    藏北牧区男女都喜欢戴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帽子。

    藏北常见的耳饰是白银打制的耳环。

    

才旺江村。

    才旺江村,西藏昌都人,现为西藏那曲地区文化局文联办工作人员。“辽阔的羌塘草原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我镜头里的焦点,这里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的文化沃土。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处处可见牧民们创造的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守住辽阔草原,记录真实感受,这就是我镜头里的羌塘草原。”

    作为本届珠峰摄影大展的作品之一,才旺江村的藏北牧区服饰系列展让人眼睛一亮,他的作品在摄影手法、技巧方面讲究不多,更像是一种朴素的留影,不过他的对象不是人,更是色彩绚丽的藏北服饰。

    才旺江村在那曲地区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经常去西藏各地收集古籍,搜集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以及歌谣,了解各地的风情民俗等,于是,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也是他的好朋友王守明就送给他一部相机,希望他能借着工作下乡的便利,多记录一些影像资料。从此,才旺江村拿起了相机,对准了他熟悉的家乡,他拍过风景,拍过人物,也拍过节日风俗,不过由于他从事非遗的工作,最后他更多地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西藏最传统同时也在逐渐变化甚至消失的藏装文化。

    在才旺江村看来,西藏服饰文化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设计因地、因时而藏有玄机,比如男士藏袍因为充分考虑到西藏“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牧民随时要迁徙等特点,所以用料以皮毛为主,既无口袋,也不用纽扣;肥大的腰襟,腰间系上腰带,胸前凸突成大行囊,里面可以装随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婴儿也可放入其中。宽长的袖子在寒冷的冬季能起到遮挡口鼻从而保暖的作用,夏季天气炎热时将两个袖子在腰前一系,不仅凉快,而且在驮粮食,驼盐到马背牛背时能起到支点的作用,防止由于力不从心而掉落的情况。至于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不仅仅出于美化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象征着表示各部落不同的身份。牧民离家远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宽大的衣服来盖体暖身。可见,藏袍一衣多用,体现了藏民族的生活智慧。女性腰间的各种饰物,则都是有劳动中所用的挂奶桶的钩子、驯服牲畜的古尔多(长长的彩色麻绳)等演变而来。才旺江村饶有兴趣地跟我们讲起女性头部的海螺:“在牧区,结婚时由新郎和娘家人在新娘的头部各挂一个海螺,象征着从此姑娘名花有主。”

    “其实藏装文化同时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体现。”才旺江村说,像如今只有那曲地区申扎县才能看到的“王妃疯装”。相传格萨尔的王妃被魔王抢走后丧失了理智,便将各种服饰同时叠穿在身上,她用弓箭做头饰,将后镜系在腰间做装饰,“王妃疯装”的所有行头都表现了当时战火纷飞的历史环境。才旺江村说,这种传统的藏族服饰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每一件行头、每一个装饰的意义,保存这些传统的服饰,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藏族群众了解西藏的文化,了解西藏的历史。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藏族服饰也发生着变化,姑娘们开始化妆,头饰以方便轻巧为主,甚至为了穿着方便,藏袍也做成上下两件。才旺江村说,藏族服饰中将来最早消失的可能是藏靴。“取而代之的将是各式各样的皮鞋、皮靴。”这一点才旺江村看得很透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西藏的服饰文化肯定受到影响,年轻人更愿意追逐潮流,选择简单大众的服饰,而传统的、稍显笨重的藏族服饰也会相应地受到冷落。“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拍摄藏族服饰的原因。我希望能把西藏传统的服饰记录下来,甚至出一本关于藏族服饰的书,让我们的后代能清楚地了解藏族传统的服饰文化。”才旺江村说。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