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工艺

一针一线 勾勒传统的藏装文化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手工制作的貂毛帽子。

    手工制作的羊毛靴。

    裁缝制衣大都从年少时学起

    秋末的傍晚,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而身穿黑色棉衣的年轻小伙普琼,却依旧盘坐在垫有毛毡的木地板上认真地缝制着手中的藏式男装。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丝毫没有因为傍晚的来临而停下手中的活儿的意思,甚至于气温的降低也无法让他感受到夜幕的降临。跟他的动作一样,双腿盘坐着的还有一位名叫顿珠的十几岁男孩,或许是受他的影响,顿珠也没有要起身离开的意思。在这家手工缝制藏装的店铺内,除了普琼和顿珠之外,还有一个10岁的男孩扎西和一个年长普琼几岁的合伙人,虽然外面的光线越来越暗,但是他们却依旧沉浸在工作的乐趣当中。


    普琼左手抻着衣服的一角,右手拿着针线熟练地缝制着两块颜色并不相同的布片,因为这样的工作方式是他每天都在重复着的事情,所以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后,一条完美的针脚就呈现在他的眼前。坐在一旁的顿珠看了看普琼所展示的成果,稚嫩的脸上露出了佩服的神情,而此时,不知是因为普琼的压力还是出于自己的奋进,在穿好针线后,顿珠也加快了缝制的速度。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普琼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原来,坐在一旁的顿珠和站着裁剪衣服的扎西都是普琼的学生,虽然他们的年龄只有十几岁,但是在缝制衣服方面却有独特的天赋。每天傍晚放学以后,扎西和顿珠都要去店里帮着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对孩子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锻炼,而且可以让他们学到一些生存的技能。

    普琼记得,他刚开始学做衣服的时候,也只有10岁,因为那个时候太注重于玩耍,所以在经过3年的学习之后,他才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件衣服的制作。有时候,他时常觉得顿珠和扎西的表现远远地超过了自己当年的水平。或许现在的孩子们多了一份自觉性与上进心,在普琼的悉心指导下,顿珠和扎西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到现在为止,顿珠已经学习了3年的时间,而在第二年的时候,他就可以很熟练地完成一件衣服的制作。普琼觉得,顿珠是一个耐性很强的孩子,他能够这么快地掌握缝制衣服的技巧,并不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相比之下,性格外向的扎西就显得有些毛躁,虽然他只有一年的学习经验,但是跟顿珠相比,同一阶段的水平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差距。

    传统藏装的特色不可被取代

    在交通便利、游客数量逐渐增多的前提下,这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制衣文化也在不断地吸引着顾客的眼球。来自陕西的游客董志杰认为,现在的人们大多数都已经被灌输了一种现代化的思维,在科技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让人们无暇顾及传统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却是最值得人们追求与回味的生活体验。

    在拉萨转了几天之后,董志杰看过不少出售藏装的店铺,可是在最后购买的时候,他却仍然选择了传统手工制作的藏装。他觉得,衣服也是一种文化,同样代表着当地的民族特色,既然是带回家留个纪念,那么跟家人分享的时候,就要把最淳朴、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虽然在结账的时候,手工藏装的价格会比机器制衣的价格高出很多,但是传统的文化底蕴却不能因为销量的多少或者价格的高低而泯灭。

    除了传统的藏装以外,普琼的店铺里还摆放着几顶做好的貂毛帽子和十几双羊毛靴,虽然它们的价格比较昂贵,但是前来购买的顾客依旧络绎不绝。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们总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普琼的店铺里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因为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所以在临行前,他们也会重新光顾于普琼的店铺,选择自己看中的衣服或鞋帽。

    在八廓街上,像这种纯手工制作衣服的店铺已经不是很多了,而机器制衣的店铺却占领了主要的市场。在现代化的今天,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都有自己的需求,他们有的认为机器做出来的衣服价格便宜或是样式好看,而有的却认为手工做出来的衣服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味道。总之,不管如何比较,这两者之间都有相通的元素和共同的味道。毕竟它们的发展与演变都在借鉴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一个多元化的空间里,人们的需求也只能是各取所需。

    在这个秋去冬来的季节里,这些做藏装的裁缝们也纷纷地忙碌了起来,因为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都需要置办新的衣服,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的辛苦。普琼说:“传统文化是不能够被丢弃的,就算现代化的设备充斥着整个市场,我也要在一针一线的缝制中,继承和传播传统的藏装文化。”

    再苦再累也要发扬传统文化

    在刚开始做学徒的那段时间,普琼吃了不少的苦头,作为一个性格外向的男孩子, 他根本适应不了这份靠耐性的工作。起初,他的手指曾被扎破过无数次,在一阵阵疼痛中,他也渐渐地学会了制作衣服的技巧。虽然到现在为止,普琼已经有了10多年的制衣经验,但是他的食指上仍然缠着一层厚厚的胶带,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摩擦的力度,而且可以防止手指被针扎破。跟普琼有相似经历的裁缝大有人在,就拿他的学生顿珠来说,他的手指上也有很多。用普琼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即便是心思细腻的人,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也会被针扎到。

    可以说,学习制作衣服不只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体力活。虽然它不像搬运工那样,需要付出过多的劳力,但是长时间地埋头于衣服的制作,对于裁缝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普琼觉得,这项职业在外人眼中会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可是时间长了之后,他们的颈椎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累了之后,普琼就带着学生们站起来转上几圈,在放松之余,舒缓一下筋骨。学习了这么多年,普琼已经适应了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特别辛苦,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像这种纯手工制作衣服的裁缝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把这项技艺传承下来,传授给更多的学生。

    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普及到各个行业,而机器制衣的方式也逐渐地取代了纯手工艺的制作。为了保留着传统的风味,给广大顾客带来一种新鲜的感觉,普琼和他的合伙人依旧在手工制作的方式中寻找着古老的味道。虽然手工制衣的速度远远不及机器来得快,但是普琼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做出一些独特的东西,把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

    跟普琼有相同想法的还有来自江孜的罗嘎和仁次,虽然他们没有在同一个店铺里工作,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点,却不约而同的相似。他们都一致认为,传统文化是不能被丢弃的,即便社会在发展,现在所演变过来的东西也是靠以前的文化传承下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