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than-ka),也叫唐嘎、唐喀,是藏文音译,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绢上的彩色卷轴画。简要的解释就是:能摊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最初是写在织物上的文告,后来衍变为宗教绘画。
唐卡最早出现的年代是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在松赞干布时期唐卡就已兴起,但真正开始并大量采用这一形式大约在明朝。唐卡主要流行在藏族地区,其内容繁多,表现题材广泛,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的历史和民俗内容,所以唐卡被认为是了解藏民族的“百科全书”。题材以宣扬佛教教义和本尊故事为主,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注解图,如天体运行、医学原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药物性肽等,构图以对称为多见,技法为单线平涂。
唐卡有彩绘唐卡、印刷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堆绣)、缂丝、帖花以及珍珠唐卡,其中尤以彩绘唐卡为多。绘制唐卡在民间有三个画派:嘎赤、门赤、庆赤。嘎赤派盛行于前后藏和四川西部,色彩秀丽高雅;门赤盛行于日喀则和拉萨一带,色彩艳丽活泼;庆赤盛行于山南,拉萨和江孜等地,用色复杂,色调暗黑。
位于青海甘肃交接的热贡地区是唐卡的重要制作区域,是整个藏族地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热贡地区包括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全境及泽库县的和日乡,黄河的支流隆务河自南向北穿过同仁县,热贡艺术就产生于隆务河中游两岸的隆务、曲玛、夏卜浪村等地,后来逐渐扩展到年都乎、郭麻日、五屯、尕沙日等几个村寨。热贡地处西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汇处,这对于形成既区别于西藏佛教艺术,又区别于中原佛教艺术而独树一帜的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曾称为“五屯艺术”,上世纪80年代定名为“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早在18世纪之初,热贡地区便云集了大量来自内地和西藏等地工艺高超的唐卡、雕塑匠师,当本地寺院的绘画雕塑呈饱和状态时,热贡匠师挟艺游方,萍踪浪迹,足履遍布藏传佛教所在的各个角落,甚至还远涉印度、蒙古、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艺术。如甘孜木刻、敦煌艺术、南亚健陀罗艺术等等。他们大胆纳新,兼收并蓄,使热贡的佛教艺术逐步完善,成为一支后起的、优秀的藏传佛教艺术新流派。自此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日臻成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艺匠名师。如夏卜浪村的俄合穷加央洛哲(1651-1733年),即是一位绘塑兼擅的名家;琴玛的嘎里班智达和魏塘的华日旦等,都是极有影响的匠师。在先辈大师呕心沥血的培植灌溉下,整个热贡地区的村村寨寨,僧俗民众中不断涌现绘塑艺术的后辈巨匠,世代相传,远播四方,出现了“人人作画,家家事艺”的盛况,被誉为“画家之乡”。
热贡唐卡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明显受到汉族艺术的浸润,表现形式更接近于汉族地区的工笔重彩,形象丰满,比例协调,无论庄严像或愤怒像都栩栩如生。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用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将三界诸佛、历史故事、远山近水等万物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之内,内容充实丰富而井然有序。构图饱满,形象繁杂,图形密布,少有大面积空白,在繁密的图形底上又画满了细密繁缛的图案,真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其用色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强烈和诡秘,色彩热烈而不失典雅润泽,含蓄而不失强烈奔放,在大量大面积使用对比色的同时,又在局部使用类似和临近色进行调合。在色彩原料的选择上精而又精,大量使用矿物颜料和孔雀石、珍珠、翡翠、玛瑙、珊瑚等珍贵玉石材料,并辅以植物原料,尤其在大量的对比色块中,金、银等金属材料起到了总领全局,谐调统一的作用。大量用金点划、勾勒是热贡唐卡的一大特色。其中的黑唐最能体现用金的妙处。由于绘制唐卡要求严格,仪轨复杂,程序井然,材料昂贵,技艺高超,耗时颇巨,故而一般制作精良的唐卡价值不菲。热贡地区的唐卡不仅制作精良,而且数量较大,从业人数巨多,作品远播海内外,热贡也因此蜚声中外。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