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工艺

藏族文学翻译发展的历史(上)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藏人文化网    
分享到:    

    藏族文学翻译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吸收外来文化,繁荣发展藏族文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藏族文学翻译历史久远,它是在浩大的佛经翻译业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与藏传佛教最初的传播,后来的发展形成同步。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藏族当代文学翻译是与古、近代藏族文学翻译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的文学翻译事业,其根本的特点,它再也不是在佛教思想一统天下的形势下形成的文学翻译,而是世界现代文明思想和科技教育空前发展,文学从神学回到从家的地位上,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这样一种形势下形成的文学翻译。 

    诸多藏文历史文献一致认为,公元七世纪,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著名大臣吞弥·桑布扎的译经标志着印度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从此翻开了藏族佛经翻译史的首页。过了二百多年以后,吐蕃第三十七代赞普——赤松德赞大力割据佛教,在著名的桑耶寺成立了译经院。不同国籍,不同语言文字的许多翻译大师云集在这里,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著作,并把所有译著整理编纂成了三部目录,即《丹嘎目录》、《庆布目录》、《旁塘目录》。当时十分著名的译师有白若杂纳,还有噶瓦拜则等。到了吐蕃第四十一代赞普——赤热巴巾时,译校佛说部和论疏部两大类佛教经典著作,并作了三条规章,同时厘定藏文。从此佛经翻译规范化,对佛经为主的多学得的翻译的提高无疑是个巨大的促进作用。公元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吐蕃史上出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随之吐蕃王朝全面崩溃,吐蕃历史从此结束,以上这段时间藏史上称为藏传佛教前宏期。公元十世纪末到公元十一世纪初,逃往阿里地区的吐蕃王朝后裔——出家国王拉喇嘛益西韦创建佛寺,迎请印度高僧大德进藏讲经,并派以仁青桑颇为首的藏族少年学子赴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学习佛经。当时阿里地区佛教兴盛,仁青颇等人回到阿里托林寺以后翻译了大量佛经,后人对他们的译经称为新译密经。佛教在西藏腹地全面摧毁以后在边远阿里地区再度复苏。藏族历史家们把这一时期作为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开端。从那以后的历史,史书中一致称为藏传佛教后宏期。佛教后宏期内,以著名佛经翻译大师仁青桑颇为首的许多翻译大师不断翻译大师佛经,同时写下了许多对佛说部的注释,佛经教学材料,佛教论说著作,日积月累,这类著作堆积如山,浩如烟海。著名的布敦教派开创大师布敦·仁青竹(公元1290年——公元1364年)对这些译作进行全面校勘、整理、编纂、把佛经论疏部的著作集结在一起,按照时间顺序编纂了《丹珠尔》,同时佛说部的作品集结成《甘珠尔》,同时佛说部的作品集结成《甘珠尔》。《甘珠尔》、《丹珠尔》的问世,标志着藏族佛经翻译、藏族佛学研究水平达到了相当高层次,同时是对几百年来藏族佛经翻译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成果的集中展示。公元十三世纪初,木刻版技术从内地传入西藏,它对西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失去作用。对于象《甘珠尔》《丹珠尔》这样宏大的文化工程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著名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揭开翻译帷幕到三部目录的形成直到《甘珠尔》、《丹珠尔》问世,经过了七百多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形成 藏族灿烂文化的的重要阶段,也是一部生动的,令人景仰的翻译史,它为传播新的文化思想,丰富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藏民族自己的经典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藏文史书《智者喜宴》中有名有姓的佛经翻译家已经提到上百个。翻译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光辉的业迹,赢得了地位。藏民族把译者和著者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给予敬重。

    (责任编辑 陈敬)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