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工艺

藏文书法的起源和流派

2015年03月21日 11:25    记者 达瓦次仁
分享到:    

    藏文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藏族社会已有了文字,最早的藏文叫达斯奔益。在它的基础上雍仲本教的创始人丹巴辛绕时期出现了大玛尔文和小玛尔文,还产生了天成文和斯益文。那时已有了书法艺术,并产生了艺术流派。

    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英主松赞干布的名臣吞米桑布扎以玛尔文为蓝本,并参照古印度的古巴达文创制现行的藏文,并确定了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

    在吐蕃王朝时期,先后产生了八大乌金体。吞米桑布扎创制的乌金体叫蟾蜍体。其后陆续出现了列砖体、串珠体、稞体、腾狮体、雄鸡体、鱼跃体和蜣螂体等。乌梅体则产生了丹体和黎体两大流派。此外,在吐蕃第三十五代赞普赤德松赞时期出现了独特的密文体、伏藏体、幻妙体等专门用于书写密宗内容或用于伏藏的书体。字体多达40余种。赤德松赞时期的高僧努·桑杰益西也独创了一种新书体。

    大约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大书法家琼布玉迟参照绘制坛城的坐标原理规定了乌金体每个笔划的位置、走向及长度,并一一定名,从而实现了乌金体的规范统一。从那时到今天,虽然乌金体书写流派有好几派,然而其大的格局上相去不远。   前弘期至后弘期之间约100年,其间出现了帕萨体。

    后弘期以来,藏文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弘法,大量的编译、誊录经卷客观上促进了藏文书法艺术、制墨工艺和造纸技术的提高。每有大部头经卷的誊抄工程,便会邀请当时的那些书法高手共同誊录。比如,十二世纪中叶,大译师仁青桑布在组织修订并补译佛经时,邀请了全西藏最著名的书法家们,用兰靛纸和复合纸抄写了几十部经文,并要求卷与卷、部与部书体一致。十三世纪,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修成萨迦南寺。寺内大殿西墙内修起了经书墙,动员全藏区的书法家、誊录师来抄写佛经,“砌”成了由8万多部经书组成的经书墙。

    上述这类誊录活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白徂体是专门用于书写经卷的乌梅体,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新的书体。白徂体又分有斜挑、无斜挑和朱徂体。

    正如前述,乌金体中琼体、尼体和康区体的相继出现,也是刻板经书的需要。特别是琼体又成为金写佛经,尤其是《甘珠尔》、《十万颂》、《丹珠尔》的最主要、最庄重的书体,书艺达到了最精美的程度。萨迦王朝时期产生了弯腿朱匝体。不仅萨迦法王发布的政令是用这种书体书写,甚至碑刻文也用这种书体。噶丹颇章时期,政令则采用长腿朱匝体书写。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娟秀的短腿朱匝体成为西藏地方政府政令书体。徂同体、徂仁体、徂玛酋、酋体、酋钦等是后弘期出现的书体。徂同体、酋体等又分雄体、拉体和尼体以及伊体等。

    书写迅疾、形体优美流畅的酋体和酋钦体(大草)是后弘期,特别是上世纪和本世纪书法艺术的一大成果。酋体和酋钦已成为最实用、书写最快的书体被广泛地运用。后弘期书法艺术繁荣的一个显著例证是多种书家体的出现。觉罗体、恰罗体、贵罗体、多丹体、央丹体、仁布体、美妙体、八思巴体等等,都是后弘期以来的历代大译师、学者或书法家创新的藏文新书体。

    从藏文产生以来至今,先后共出现了上面书体。其中常有的有乌金、徂仁、徂同、朱匝、白徂和酋体等。特别是酋体运用最广。

    藏族历来十分重视书法艺术,重视书法练习。孩童入学之初的头几年,主要是学习书法,打好书法功底。习字之初从徂仁体开始。并且在西藏地区一般是用习字板练习。待习字板上达到一定书写功底后方准其在纸上习字。一般有书法功底的人能书写六七种书体,其目的在于能够视情而书写不同书体。字体或书法作为文人的脸面,人们很重视书写艺术。旧时文人致书他人,多含显示自己的书法功底之意。

    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法,书法是属于大五明的工巧明的一个小分支。工巧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几乎统括了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当然,医学、历算不包括在其中。纸张的制造、各种墨汁的研磨调制也是包括在工巧明中。因此,以精通大小共十明为治学最高目标的藏族学者,自然把书法作为学识功底加以研习并在各自的论著中加以阐述或作专著加以论述,其中必涉及造纸工艺。

    造纸业几乎遍及藏区各地。造纸的原料多为狼毒草根。纸张则以产地命名,如更肖、塔肖、定肖、尼肖等等。

    传统的墨汁是用松枝燃烧的烟尘调制而成的。至于八宝墨则是研磨金、银、铜、珍珠、珊瑚、白海螺等而合成的。八宝墨是专门用于书写经书、重要公文等。

    藏文是用硬笔书写的。书写的笔大多是用竹子做成的。竹笔分圆竹笔和三棱笔。圆竹笔用于书写大字,而三棱笔则用于书写小字,当然,也有铁制的笔。

    笔尖分左斜、右斜和平口三种。左斜用于书写乌金体,右斜用于书写乌梅体。平口用于书写朱匝体。

    藏文书法历史沉积深厚。有关书法的论著,书经笔论,代代有著。藏文书法早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瑰丽珍品。和平解放西藏以来,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包括藏文书法艺术在内的藏族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弘扬。随着藏语文的普遍学习和使用,藏文书法普及到了广大农牧区乃至偏远的村落,涌现出的书法新秀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多得多。八十年代成立了西藏书法家协会,其会员遍布全区各条战线。十多年来,举办了多期全区性和全国性的书法展览。在藏文书法历史和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编写出了《藏文及藏文书法宝典》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藏文起源、藏文书法的演变历史等。

    1995年10月,西藏的藏文书法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此次在北京展出的藏文书法作品约有150件,书体各类多达30余种。其中不仅有徂仁、徂同、酋体、朱匝、乌金等常用书体的书法作品,而且还有诸多书家体的作品;不仅有现行藏文的各种书体作品,而且还有古老藏文玛尔藏文、达斯奔益、斯益文等的临摹作品。这些古老藏文书体是首次向观众展示。多彩纷呈的藏文书法、独具民族特色的装裱形式等都给首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参展的还有西藏的汉文书法精品。藏汉文书法同厅展出,显示了藏汉民族千年友好的深情。

    以上为最早的藏文文体之四种,自上而下分别是达斯奔益、小玛尔文、天成文和斯益文。金写《甘珠尔》。藏传佛教后弘期出现的字体之一徂同体。赤松德赞时期的高僧努·桑杰益西所创的新书体。藏文书写笔,下图为园竹笔,上为三棱竹笔。藏文书法展在北京民族宫展出时,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藏文书法简史 

    藏文创制年代,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藏文创制于公元七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由吞弥桑布扎所创制。另一种观点认为,藏文产生于象雄,即今阿里地区,产生于丹巴辛绕创立雍仲本教时期,即藏文创制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丹巴辛铙时期的藏文及书体

    依照藏文产生于丹巴辛绕雍仲本教时期这一观点,最早的藏文书体叫达斯蚌益。与达斯蚌益同时代产生了另外几种藏文书体:拉颇益给、司益、玛益(玛尔藏文)。在这几种书体中,运用最广、最流行的是玛尔藏文。玛尔藏文分为玛钦、玛琼两种书体。二、吐蕃时期的藏文及书法

    认定藏文创作于公元七世纪这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到了公元七世纪,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以玛尔藏文为蓝本,参照古印度谷巴达文创制了新藏文。这就是至今我们所使用的藏文。它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一)八大乌金体

    蟾蜍体 吞弥桑布扎在创制新的藏文时,确定了乌金体和乌梅体两种书体。吞弥桑布扎确定的乌金体叫做蟾蜍体。

    藏文创制以来,十分注重书法艺术,仅在吐蕃时期就产生了八大乌金体,即蟾蜍体、列传体、稞体、串珠体、雄鸡体、鱼跃体、雄狮体和蜣螂体。 

    八大乌金体的碑文或岩刻文,文献中都有记载,只是至今只找蟾蜍体和串珠体的所在地与石刻文。

    (二)丹体

    在吐蕃时期,乌金体产生了两大书体,即丹体和黎体。丹体是在八世纪由大译师丹玛孜芒独创的。后来,丹体成为规范书体,流传至今。迄今一切乌梅体都是由丹体派生出来的。而黎体则失传了。

    (三)密文体、伏藏体、幻妙体

    吐蕃时期还产生了密文体、伏藏体、幻妙体等许多书体。佛教分为显宗和密宗两大修行范畴。密宗是随着印度佛教大师莲花生传入吐蕃的。密文体是莲花生和他的吐蕃密妃康卓益西措杰创新的专门用于记录书写密宗典籍的特殊书体。虽然,其形状与通行的藏文书体不太一样,但是其拼写读法、文法、正字法等均与通行的藏文一样。因此,密文体是藏文的一种特殊的书体。

    密文体有十几种。

    伏藏体

    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常常遇到挫折。因此,为了避免佛法失传,佛教徒常将佛教典籍埋入地下,称为伏藏。其目的是以备日后的佛教徒掘藏佛经,继续宏传佛法。伏藏体正是专门用于书写伏藏经文的特殊的藏文书体。伏藏体也有十几种书体。

    幻妙体

    幻妙体是一种秘密的字体。它也有十几种字体。

    此外,一些高僧、译师和班智达(精通五明的大学者)创立了一些独特的书体。比如,努桑杰益西书体等。

    (四)琼体

    吐蕃时期,虽然有八大乌金体等多种书体,但是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的规范的乌金体。针对这一情况,吐蕃时期末或前弘期初,著名高僧兼学者琼布犹赤依据绘制坛城的坐标法对乌金体进行了规范。规定了每个笔画的起止位置、走向、长度和粗细等。这种书体被称为琼体。三、萨迦王朝时期的弯腿朱匝体

    后弘期以来,乌梅体的书法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徂仁体、徂同体、白徂体、朱匝体、遒体等许多优美的书体。萨迦时期官方的行文普通采用弯腿朱匝体。这与吐蕃时期有所不同。吐蕃时期官方行文、碑刻文几乎清一色的使用乌金体。萨迦法王颁发的政令、国师、帝师的文告、碑文等,大多用弯服朱匝体书写。因此,萨迦时期弯腿朱匝体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徂仁体是整个乌梅体的基础书体。它具有庄重而宏大的气势。有了徂仁体的深厚功底就能写好其他书体。乌梅体中最难写的是徂同体。被用于誊录典籍的白徂体是在后弘期之初产生的。白徂体分毛足体、净足体和朱徂体。

    朱匝体也内分三种书体:弯服朱匝体、长腿朱匝体和短腿朱匝体。弯腿朱匝体最早产生于八世纪。而且流传时间较长。

    到了十三世纪萨迦王朝时期弯腿朱匝体的腿拉得很长,元音飘逸,字的主体圆曲而光滑。 四、噶丹颇章时期的书法

    西藏历史上,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以来的噶丹颇章地方政权的政体较为完善。其行文更加规范,不仅内容、格式上严格加以规定以外,而且,从书体上、书写技艺上对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民间书信等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大大促进了各种书体书法艺术的发展。有棱有角的长腿朱匝体成为噶丹颇章地方政府政令书体。上下文多采用徂同体,平行文采用酋琼体。民间书信可采用遒体或徂同体,但不能采用朱匝体。 

    自二十世纪初,产生了娟秀的短腿朱匝体,并成为最流行的书体。短腿朱匝体也是官方政令文书的专用书体,民间不得使用。

    短腿朱匝体:

    短腿朱匝体的书体十分独特。但与徂体相区较远。特别是朱匝体的遒体具有书写迅速而流畅的特点,因遒体书写速度快、书体优美是乌梅体书法艺术高峰的象征。而被广泛用于书信、记录、呈文等领域。遒体产生于十七世纪,经过数百年的艺术探讨和发展,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遒体书艺达到了高峰。

    乌金体:

    乌金体分为尼体和康体两大类。尼体就是西藏尼木宗一带由誊印刻经艺人所使用的一种书体。康体即康区和安多一带广为流行的书体。正如前述,尼体和康体都是琼体的分支。乌金体,笔画横竖分明,被广泛使用在刻经上。五、书家体

    后弘期的漫长历史中,历代大译师和班智达创制出了形态各巽的多种新体即书家体。其中流传至今的有觉罗体、恰罗体、贵罗体、多丹体、仁布体、央丹体、美妙体等。还有八思巴创制的新体即新蒙文体。

    出处:西藏网

    (责任编辑 扎巴旺青)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