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一处独一无二的地域,其无与伦比的山川大美,几乎尽人皆知又尽在不言中。西藏的美妙最适于以艺术的方式感受与领悟。
显然,正是这高天厚土孕育了西藏人,发蒙了西藏人文,也包括古往今来的西藏绘画。在西藏,可以千真万确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画。”从传统的布画——唐卡,到现代的布画——我们称之为“布面重彩画”,都无例外地领受着西藏天地灵气的孕育与呵护。
现代布面重彩是西藏一个十分年轻的画种,屈指算来仅仅20个年头,但她的创生与成长却缘起有因。不论是那些气势恢弘的寺庙建筑,古朴怪异的人神面具,热情犷放的民间歌舞,还是那些庄重生动的铜雕泥塑,绚丽辉煌的壁画,以及那些典雅精妙的唐卡,无不充满着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充满着对生命的崇高热情和把握生命形式的坚定信念。我们曾经久久地为之倾倒,为之迷醉,走进她的博大精深,辨识她的来龙去脉,从继承与弘扬民族艺术传统的角度,从零开始,追问其“融入自然、贴近生活”的方法和智慧,追究其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如一滴晨露,不知不觉中凝为创生“布面重彩画”的起点。
同其他西藏民间艺术一样,西藏传统绘画是一个严密封闭的体系。虽然已逾百年的藏学研究对此多有注目,却仅限于宗教图像学的阐释,接触实际的美学研究、理清脉络的史学著述基本处于空白,单是资料的凌乱与匮乏,已令有志者茫然无措。上世纪80年代初,有那么几位西藏中青年画家突发奇想,要向这幽冥玄秘的艺术殿堂探寻究竟,并以可爱的胆大和勤快的“临时抱佛脚”,踏上了漫长的文化艺术苦旅,对散见于广阔地域的古代艺术遗存及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行为和样式,做深入的探访和汇集整理工作,在获取丰富的图文资料的基础上,作西藏艺术源流轨迹的梳理和审美辨析,较好地填补了上述空白,让西藏古典的和民间的艺术精品自己说话,昭示其精妙所在,以存标本,以资借鉴。1985 年在北京推出了《西藏雕刻艺术展》(西藏美协主办),1991 年《西藏艺术》三卷集出版(雕刻卷韩书力主笔,绘画卷、民间艺术卷余友心主笔),1995 年《西藏艺术集萃》问世(韩书力主编)。与此同时,还有相关的一系列田野考察笔录及案头研讨成果诞生。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以画家的直观审美判断做先导,运用敏锐的心灵感应,去提取西藏艺术的原汁原味,尽可能真切地再现其原生状态;并辅之以佛教史、编年史的对照研究,以期悟取西藏传统艺术的精髓。伴随这一过程渐入佳境的是布面重彩画的启蒙及创作的持续繁荣。无疑,这是那些西藏画家曾经尽享的精神大餐,天然的、历史存留的艺术营养成分的丰富与文化渊源的迥异,促成了西藏当代布面重彩画的独特艺术面貌。这是一群对传统及现代均有所了解与思考的画家。他们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存心理障碍,在古典与现代,本土与外界之间起着承前启后和相互沟通的作用。他们首先是一批敏于思考、求学若渴的文化人。不拒斥外来的现代激进,不鄙薄传统艺人及其艺术的保守,植根民族艺术的沃土作双向吸收、融会贯通,进而造就个性化的新风范,是这批西藏画家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追求的美学理想。其文化底蕴是以现代观念、人本态度去解读西藏这本无始无终的天书。当然,在中国当代美术的大棋盘上,西藏绘画还只是偏居一隅的边缘支流而已。西藏当代绘画为什么又能在边缘状态下发展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呢牽原因是恰当运用了特殊边缘特有的条件,不在挤进主流方面盲目趋同和浪费精力。西藏现代布面重彩画家群就是明显的例证。这是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团结无间的、总体上十分年轻的队伍,天然地具备朝气蓬勃的秉性。他们的优势在于能以现代艺术观念的高度自觉,分析研究民族艺术遗产,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这些画家又不分民族地长期共生在高原,心理、性情及思维习惯都深受西藏精神的濡染和净化。因此,他们艺术灵魂的根性,他们艺术风格的样像也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操持布面重彩的西藏画家们对瑰伟奇绝的西藏自然,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作了长期的、一往情深的拥抱与探究,在他们的努力下,西藏当代布面重彩画迅速地成长,其与众不同的品格中,洋溢着浓厚的青稞香和绵长的酥油茶香。西藏的画家们以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创作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造就了各个特殊的艺术灵魂,继而在特殊的情境中生成各人的艺术风格。他们生命与艺术的根都只能活在高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体现着西藏当代布面重彩画风的缘起与成就。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