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名人

次仁朗杰、德珍夫妇布面重彩作品欣赏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记者 许娟
分享到:    

    “图文西藏”之一《西藏·日喀则》 次仁朗杰、德珍、韩书力合作 330cm×120cm


    《姐妹》之一 德珍作 54cm×38cm 2009年

    《春的世像》 次仁朗杰 作 55cm×25cm×7 2005年


    《牧童之卓玛》 德珍 作 45cm×55cm


    《说獒》 次仁朗杰 作 20cm×20cm×24


    下午6点,柔美的夕阳留恋地回望着拉萨城,我踏进了这个落满金色余晖的独门小院,院内的藏獒冲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汪汪”地吠叫着,我顺着院子里的白色楼梯,爬上了位于三楼的画室,次仁朗杰、德珍早已守在画室里欢迎我。

    1994年西藏大学美术系招生,次仁朗杰和德珍都被录取了。因为同样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次仁朗杰和德珍在大学期间相爱了。

    大学时,次仁朗杰和德珍学习了国画、水彩画、工笔画、油画、布面重彩等各种画种,但最终,他们同时选择了布面重彩画,这源于他们对西藏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可是大学毕业后,次仁朗杰和德珍并没有马上投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而是双双选择去临摹古格壁画。“因为那时候我们俩都迷上了古格壁画,觉得那是非常西藏的东西。”次仁朗杰认真地说。沉下心来的次仁朗杰和德珍,在临摹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创作的灵感和感悟。

    “西藏被大山包围,信息交流非常闭塞,但这也有一个好处,接受的信息少,就可以逼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次仁朗杰说:“当我们的画拿到国内国外展出时,总能从‘哇’的赞叹中征服很多人。但是西藏的题材毕竟太有限,要让更多的人从我们的作品中得到共鸣,就要寻求一些改变,在现在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

    次仁朗杰和德珍的画作开始从只关注本民族的文化,逐渐转向环保、和平等概念,也添加了很多国际的元素,像德珍画的《蒙娜丽莎》系列,就把保护牦牛等概念寄托在蒙娜丽莎这个国际化的艺术符号上,而次仁朗杰的《DNA》系列,则借用DNA的概念来表达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

    如今,他们正在创作的是与韩书力老师合作的《图文西藏》系列,一共7幅作品,在已经完成的《西藏·日喀则》中,他们把日喀则的风景名胜镶嵌在“珠峰的故乡”这几个藏文字中。而其余6幅作品包括了阿里、昌都、那曲等其它6个地区,最后这7幅作品连成一线,全长将达到25米左右,用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串联起来,展示整个西藏壮美的全景。

    次仁朗杰笑着说:“现在德珍还有另一个宏大的计划,那就是画365幅菩提树,每棵菩提树下发生一个故事,就是365个故事。这个创作过程肯定会非常艰难,我会在她身边给她加油鼓劲,帮助她实现她的这个愿望。”说着,他爱怜地看着身边的德珍,“但是,这365棵菩提树我们不打算卖,决定留给西藏。对于一个画家,作品卖得好,正是他画作价值的体现和认可。可是之前我们的很多作品都卖了,现在回过头来,我们自己想看一眼都看不到了,更别说让孩子们看看,西藏的画家本来就不多,所以我们现在想多留一些作品给西藏,留给孩子们,让他们看看我们这一代的一些思考,我们的生存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