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旅游人文 > 西藏艺术 > 名人

闻着牛粪味写作--藏族青年女作家白玛娜珍印象

2015年03月21日 11:25    来源:藏族文学网    记者 刘竣涛
分享到:    

    白玛娜珍出生在藏族人心中的圣地--拉萨。

    在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里,一个人见人爱的藏族小姑娘,流淌的长发,眉宇间透露着一种倔强和聪慧,一弯没完没了的浅笑挂在轮廓清晰的脸庞上,只是个头怎么也不见长高,喜欢跳舞,常常耍个后空翻……

    我是白玛娜珍的弟弟吉美从小一块长大的挚友,与她弟弟的友情使我与他们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父亲是原十八军军人,后在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是西藏新闻界的权威人士之一,母亲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代藏语播音员,之后在西藏人民出版社从事藏汉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父亲幽默而睿智,擅长写作的母亲永远那么充满奇思异想,他们都显得那么才华横溢,充满激情,一家人在一起,常常为某些问题和观念展开激烈的辩论,娜珍在那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受益最大的一点,是可以与父母平等地去思考和尽情抒发,从而培养了她善于思索和探寻的丰富内心。

    通常,结束争论后,母亲总爱挽着父亲的手臂在傍晚弥漫着桑烟的朵森格路上散步,即便是热恋中的情侣,也会对他们投来羡慕的眼光。娜珍在树林里集合她的小伙伴,在夜色中开始导演一出儿童惊险戏剧,当时年龄比她大的小孩也会被她编排的剧情所吸引,心甘情原地投入个自的角色,使她的想象力在得已自由发挥的儿童天地悄然成长。

    梵音缭绕、桑烟飘飘、五彩的经幡、雄伟的布达拉宫、金碧辉煌的大昭寺……

    这里有她梦中每迷的故乡,她难忘的童年时光。

    11岁时,娜珍考进了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穿上一身崭新的军装,红五星,红领章,家人将一个硕大的军用背包挂在了她稚嫩的双肩,泪水和洁白的哈达,目送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

    在北京几年的学习,舞蹈的训练,使她领悟着通过自己每一个指尖,每一个形体动作表达心灵的奇妙艺术,这时,她遇到了一生中第一个启蒙者,她的语文课老师:黄为之。

    黄为之是从北京外语学院聘请的老师,她丰富的教学经验渐渐使娜珍痴迷于文字的舞蹈,来到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沉浸在古今中外的故事中,并开始尝试写一些关于童年时的故事和诗。

    毕业回到拉萨那年,她只有十五岁,每晚,当别人去看电影或滑旱冰时,她一个人留在宿舍,捧着父亲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本巨大的新华字典勤奋自学,并悄悄开始创作第一部以北京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记得她是1985年年底转业,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后来,她又考进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回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担任专栏节目《空中雪莲》主持人。这是电台刚刚开设的一个情感互动类节目,有点歌、交友、音乐欣赏等内容,在缕缕电波中,和谐的词句像一个温柔的情人,“听众朋友们,现在是《空中雪莲》节目时间,我是娜珍……”她的话语像潺潺溪流环绕人的内心。

    那时我在“羊卓雍措”边的工程部队里服兵役,战友们都爱收听这个节目,并经常托我帮他们点歌。运沙石的老兵驾驶着奔驰大卡车,一定会准点打开车载收音机,收听《空中雪莲》。战友们说白玛娜珍的声音是粉红色的。

    每一个见过她的人都会感受到她谦和外表下坚韧的个性。在电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她又开始寻找展示自我的空间,摇身一变,担任西藏电视台专题部栏目编导兼主持人,从主持第一期《在西藏》节目起,她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白玛娜珍很忙……”这话不是别人说的,是白玛娜珍对别人说的。

    是她像杰克伦顿所言:把“肉醮在墨水里”时说的,当时有朋友敲门,想进来看她。

    白玛娜珍将自己关在屋里忙着回顾那些精彩的瞬间,仿佛置身于宽阔草原的牦牛,静静地反嚼着食物。停电了,点亮一支金黄的酥油灯,困了,便沉睡在梦的火焰里。

    白玛娜珍是一个喝着酸奶、酥油茶,吃着糌粑长大的藏族女人,有着藏族人特有的敏感和内省的思维。她说:“在人的眼里,为了觅食而东奔西跑的狗是多么无助而又可笑,在神的眼里,人类正如狗一样”。

    在这片令灵与肉无限升华的博大土地上,一个人神往于心灵的修持将是莫大的幸福。我想,白玛娜珍选择写作,通过这样的途径通往内在自性光明的道路,开放的心灵获得无限自由,正如她的梦想。

    “写作使现实变得虚幻飘渺,我活在什么样的方式里,连同我的内心,沼泽之上我的拉萨……”(摘自作者《拉萨红尘》后记。)

    闻着牛粪味写作

    白玛娜珍在拉萨北郊的娘热乡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朋友说那里更像是一个山洞,冬季来临,他们在“洞里”摆上铁炉,牛粪烧得很旺,整个洞里都弥漫着牛粪的香气,铁炉旁,闻着牛粪味的娜珍在电脑手写板上刷刷的写声,显得格外清晰。顽皮透顶的儿子小丹那忙着拿着七彩的画笔描绘自己童真的天地,然后将整个“洞壁”贴得满满的。她的先生楞本才让盘坐在一个精致的小藏桌前,吃干牛肉,喝着藏白酒,每隔片刻就给铁炉加一次牛粪,“洞”里的温度升高了,“洞”外还飘着雪。

    “爱和家园,身心沐浴于恩典,在朝圣的心路上有这些足矣”。白玛娜珍这样说。又说:“像外婆那样!”

    外婆的爱就像恒久之山

    外婆的一生对白玛娜珍而言,像一个无法解开的谜,怎样活着才不枉此生,她从外婆的身上感受到的,令她思绪万千。

    每次去帕尔廓看望外婆,外婆都会拉着白玛娜珍的手,抚摸着她的脸蛋,“娜珍,累不累,把茶喝了,饭是热的,快吃,年轻人出门在外,要好生照顾自己,要注意卫生……”外婆充满怜爱的话总是意味深长。

    可如今这些话,她再也听不到了。1999年,外婆在藏传佛教噶举教派著名寺庙止贡梯寺山上的著名天葬台,把自己最后的施给了神鹰。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的心愿和奉献仿佛令我顿然领悟了一种超越生命命运的心灵智慧,使我个人的内心发生了一场蜕变。

    也许是前世莫大的福缘,我当时得已倍护往生路上娜珍的外婆来至悬于山岭天际的天葬台,我这个汉族人,从此被心灵巨大的震撼和无上慈悲所笼罩,人生一切执迷,痛苦和哀伤这时这样微不足道荒诞而可悲……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

    思念只能化作自己深夜无休止的梦呓。每每想起外婆,对我或对娜珍,她的爱如同这片土地恒久的山宇,寂静是最深刻的召唤,沉默是最丰盈的虚无……所有的思绪,感伤和迷茫变得清晰而辽远,娜珍的笔,她苦苦追逐着。

    《拉萨红尘》

    白玛娜珍现在西藏文联作家协会工作。

    投身笔耕,使她力求能超越客观的真实,至力于达成心灵的真实,强烈的时代感和藏族女性特有的风格气质,与她求索着的,袒露在我们面前。

    白玛娜珍是近年来西藏文坛创作实绩颇丰的藏族青年女作家,从诗集《心灵的天际》,散文集《生命的颜色》等作品,短短几年,我看到她一步一步实现着她内心的渴望:以写作的方式完成暇满的此生,回归心灵世界。

    今年中秋节前白玛娜珍的最新作品《拉萨红尘》问世了。她送给了我一本,由于工作忙,我用了五天时间才拜读完。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写的是拉萨青年在无敌岁月陷于的一场心灵战争?!”

    其实正是如此。现代物质文明使当代藏族社会人的精神世界日渐荒芜。一个曾沉浸于求索生命真谛而全面修习佛法的民族,如今在疯狂的建构于物质欲之上的文明的冲击中,一代青年面临的正是沉溺或超然的心灵痛苦和选择。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这个民族与个体的人的命运显得更加尖锐而突出。读完她的书,意犹未尽。在拉萨表面的改变之下发生着的正是一场人的心灵的变迁。多少年后,圣地的人们是否也会像其他城市一般,像现在有些广告大力推介的:一碗方便面或一部手机或一处豪宅便成就极大的狂喜。

    《拉萨红尘》是白玛娜珍在2001年寒冷的冬季里创作出来的,寒冷常使人变得清醒。唯其如此,我格外珍视字里行间透露着的精神实质。而她在尘嚣日上的此岸坚守对彼岸的向往并从中体会无穷乐趣。她渴望写一本纯粹的小说。我期待着。并期待在她以后的一部作品中,看到她与她的外婆心神交溶,使我也使更多的读者领会和感知那样的人生与生命。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