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地上双脚行走的人
他们的内心多么踏实!
——题记
一、露天电影使得童年充满了质朴的诗意
1.从1997年的西宁回望60 年代的童年生活,一切显得那么遥远,如梦如幻。我们这一代 人从哪里出发,经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在今天,回想这一切,仿佛一棵树在回忆自己的根须 。沉进黑黑的时空之箭,慢慢撩开遮眼的云雾,童年生活于是渐渐显出它的轮廓和影子。
60年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刚刚度过了大跃进的全民冲动,又在饥饿中挣扎了两年。我们 的父辈经历了砸锅炼铁的诗歌年华,又在菜色中咀嚼着生活的苦涩。
青春的生活短时间之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孕育着活跃、不安、怀疑和沉重。60年代出生的 这一代人,从血液中就继承了父母的命运和苦乐。他们注定要成为一种命运和另一种命运的 转折点,他们注定要成为新时代的真正主人。
露天电影是我们童年的第一道风景。90年代以来,我在大量的报刊以及朋友的文章中,看到 对 露天电影的描述和怀念,那种全中国普遍的城市生活乡村化,以及它所蕴含的诗意,代表了 一代人的过去、童年以及梦。
露天电影在中国的60年代为什么如此普遍?我们听到电影的消息,早早吃过饭,跟着大孩子 ,领着小伙伴,一路上兴奋地迈着雀步,向那诱人的田园跋涉而去。我们或迟到,或刚刚赶 上夜幕的降临,搬块石头、土坯,或坐或站,我们静静地看着那工农民的塑像在长春电影制 片 厂几个大字上转动,或者八一厂的红星闪闪发光。多少陌生而令人神往的故事就在这个夜晚 将 我们悄悄而紧紧地抓住,我们在寒冷的秋风中与在夏夜的星空下一样激动 。白色的银幕被风 鼓满着,我们的梦也被这风鼓满,鼓涨在年幼的心田。回家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步子, 急促而沉重的小步伐,以及似醒未醒的梦,紧紧地抓住了这一代小伙伴的心。
当我今天重看这一诗意的场景时,我被其中蕴含的世俗真情所感动了。那种赶集一样的兴奋 ,对开演时铃声的等待,成年人见面的寒喧,拥挤时人与人的贴进和温热,对故事不断发展 的期 盼,对于胜利的喜悦和对一幕好戏结束的不尽兴,甚至对重复观看一部电影也有不尽的兴趣 。电影中的胡汉三、小兵张嘎以及许多精彩台词,被议论、传颂或引用。而最有趣的是有 一 部分观众坐在银幕的背面,耐心而又充满兴致地观看那不被人察觉的反面,享受着同样感人 的乐趣。
露天电影,就这样成了一代人启蒙的第一滴泉水。
2.与露天电影同时陪伴着我们童年时代的许多事,如今看来斑烂、 杂驳。一次次支农劳动 中,我看见一队队童子军用稚嫩的双手向农民伯伯们献着爱心和劳动。在我的童年生活可以 记得 的时候,我就穿行在农民的田野里,捡麦穗,翻洋芋、拔草,干着支农的崇高劳动。与支农 同时留 在童年记忆中的还有宣传队。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坐在小椅子上,手扶椅背 ,高唱“火车向着韶山跑”的经历。《社员都是向阳花》、《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今 天听来,已不是单纯的词曲形成的旋律了,它像露天电影一样,将艺术的萌芽小溪一样注入 了我们的生命。
3.童年也有令人生畏的时刻。当审判大会召开时,我们被召集在广场上 当观众,看那些“ 反革命分子”在主席台前挨批。广场上观众的后面,坐着那些“四类分子”及“地富反坏右 ”在接受洗礼。机枪架在广场四周的房顶以及高墙上,黑洞洞的枪口以及沉默的陪审者,给 人以不安和危险感。
这就是无产阶级在“专政”的神圣时刻。“文化大革命”使许多人提前结束了童年少年之梦 ,带着疑惑、不安,进入了青年的行列。
二、细雨蒙蒙中,国家的命运和成长
悄然并行
1.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童年只是一生中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它 像流星一样一闪即 逝,渐渐被埋入黑黑的记忆深处,失去它稚趣的光芒和影子。回忆童年是一件困难的事,随 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童年生活的环境、亲朋好友都在发生变化,过去的足迹已被埋没。我们 甚至想不起那第一次从幼儿醒来的情境。只知道,汉语拼音和“毛主席万岁”同时进入了我 们的第一课,只记得逃学、支农和百分后母亲的奖励。我们何时从童年中醒来,成为一个知 事的孩子,这一切是如此遥远,无法想起。对于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来 说,他们或生在都 市、或生在农村、厂矿、牧区,他们共同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地上单纯、贫脊、 浓云密布而又富于诗意的童年,他们从这一个出发点上变得浪漫而现实,充满激情而又脚 踏实地,他们深知平乏而又懂得如何去充实。就我来说,作为一个60年代中期出生的藏族儿 女,由于历史的原因,远离我在老家劳动改造的父亲,跟随母亲、哥哥,三口人,在腾格里 沙漠边缘一个民风古朴,乡土气息浓郁的小镇上,度过了我的童年。我在那个镇子上迈着稚 嫩的双腿,穿行在小学、树林、水渠边,接受着诗意的薰沐。1991年,当我大学毕业工作一 年后,我又回到了这个河西走廊的小镇。面对着这个离别十多年,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我心乱如麻。我知道这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方水土养育了我,而我,也将一生最初的美好时 光留在了这里。在卫生院、公社、农机站、供销社以及沙漠边缘,我一次次想搜寻到自己童 年的影子。我甚至在一条水渠边停下,想看到自己童年与小伙伴们游泳时的情境。但是我只 从水中看到自己高大的幻影。伴随着牙疼以及那些肚子里蛲虫翻腾的记忆,岁月,已经使童 年从我的生命中运运离去。我在这个镇子的街头,听到一阵风声,将一个人刚刚走过的尘土 的 脚印,吹得无影无踪。炊烟升腾,车马喧嚣,这就是生活,它仍然在生气勃勃地向前行进。
2.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我们这一 代人的童年、少年 时代。游行、写决心书、加入红小兵、红卫兵是我们的理想和光荣。我们在老师或大孩子 的指使下和右派、地主的子女打架,辱骂他们,扮演着专政的主人角色。在那段岁月里,我 们在天空的阴影下,不但自己胸怀着虚假的晴空,而且以这种晴空,给那些(实际上包括我 们 自己在内的)成分不好的同龄人,施加着心灵的阴影。如果说我们的童年是一首儿歌,那我 们的少年 时代就是一首写满红黑两种颜色的政治抒情诗,阶级斗争,无产阶级,红缨枪,大字报,忆 苦思甜,是这首诗中使用最频繁的词语。
3.我无意再重复那一段许多人都已熟悉并想竭力忘却的荒唐的岁月。在 那段岁月里,我们 的父辈绝大部分人都有过挨批斗、受折磨的经历。文革是一场全民的狂欢节,人们集体丧失 了理智,跳着一种米兰·昆德拉所形容的圆圈舞,在丧失理智,虐待他人,又被他人所追赶 的不安、惊恐和兴奋中,体会着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无法跳出的灾难之漩涡,不由自主 地在一次次高潮和一个个深谷里快乐和激动。文革不应归罪于某个个人的发动,而是一场集 体热病的表现。这是上天对人类的一次检验和选择,它用这样一种“异质环境”来审视每个 人的 灵魂,使得善、恶、美、丑、真、假全部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上天一定是对部分人 的人性绝望了,它也一定是对另一部分人树立了纯正坚定的信心。这是一次彻底的曝光。当 文革结束时,曝光也结束了,许多有良知的人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后更加坚定、健康、充 满信心地生活、奋斗着;而另外一 部分人,或带着忏悔,或仍然戴上摭羞的面纱,在苟延 着自己的余生。
这是一次残酷的检验和选择,是一次“灵魂深处的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像一束巨大的 太阳光芒,将中国大地上每个人的心灵穿透,从而细致、严格地挑选、甄别着人和兽、神和 魔。
在此,我以第四代人中普通一员的身份,向“革命”中过来的灵魂赤诚、心胸坦荡、道德高 尚的父辈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你们无愧于你们的良心和命运,经受住了举世无双的精神洗礼 !
4.在一场雨中,我们不知不觉长大了。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避免了父辈的疯狂和不安;
我们又是不幸的,命运的鞭子没有像落到父辈身上一样落向我们,我们只是看到或不是很深 地感受到这一种苦难,而这一种苦难,不是每个有幸的人都能遇到的。它可以让你在数年间 体会到一生的酸、甜、苦、辣,从而使你的一生更深刻、更丰富、也更辽阔而高远。
三、那些“青年时代年青的人”!
1.从1978年开始,我们这一批60年代出生的人和我们的国家一 起,进入了春天。拨乱反正,十八岁。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慢慢地、渐渐地开始在季节中醒 来,感受着春情的萌动。80 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整个文化界、科技界都 在接受着打开窗户后吹进室内的新鲜空气。文化艺术界各种思潮风起云涌,都在试探着适合 当时人们思想趋向的新路子。
第四代人几乎都有一条共同的路,那就是青年时代适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重兴。学习 科学文化,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几乎成了这一代人中杰出青年的共同追求和命运。80年代 以来,在中国的数千所大、中专院校里,活跃着大批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的努力、 追求、奋斗以及血和泪,成为80年代中国大地上一道最耀眼的风景。
2.80年代的大学校园,是我们这代人最自由的家园。1978年开始,随 着父辈冤案的平反 ,工作的恢复以及重新安置,整个中国大地上在进行着一次人事的大迁移。如果有人统计, 我想那几年应该是人事部门最繁忙的时期。回城安置家属、子女,就业,串亲访友, 一个 新的时期的到来首先在人事部门大繁忙的情景下展开。
这种家的迁徙,始终与父辈的命运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当我们的翅膀真正得以展开,已是大 学生活的开始了。在这里,一代人似乎飞出了束缚自己的土地、田野、森林、乡村、厂矿, 在知识的乐园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或笨拙、或舒展,自由地翱翔在青春的天空。 3.爱情是每个人成年后遇到的第一杯醉人而又挠心的酒。1985年冬天, 成都阴冷的日子里 ,我和初恋的女孩正打得如火如荼。当时我已十八岁,在上预科,当预科部主任出面干涉我 们的恋爱时,我理直气壮地告诉她,“我有我恋爱的自由,谁也管不着!”这是何等的血气 ,何 等的豪迈!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从事行政工作多年的老太太恩威并施,发动思想政治工 作的强大攻势,使一个只有血气,没有社会经验的初生牛犊乖乖地放弃了自己的威风,檄枪 后,转入地下工作状态。
爱情在中外文学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得许多天才的诗人、艺术家一夜之间显露出他 们卓越的才情,也使得人世间诞生大量脍炙人口的挚情绝唱。
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学之路当然亦不例外。
歌德曰:“人为烦恼而沉默时,神便赐予他表达的力量。”一代人的初恋像所有人的初恋一 样,几乎都在脆弱的、易碎的结果中消失,这当然是由青年的不成熟、单纯等原因所造成, 但它却催生了许多艺术家和诗人,使得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的诗人都是从失恋开始,走上真 正的创作之路。
4.大学被称为爱情的乐园。80年代的后四年,我所生活的华东师范大学 ,各种学生社团, 各种聚会方兴未艾、热火朝天。在正常的学习之余,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社 团组织。诗社、小说社、散文社、批评社,翻译社以及各类棋、球、影视协会,园艺协会 , 总之,几十个分类细致的协会成了年青的大学生自由接触、交流思想、发展感情、增长才智 的第二课堂。我不知道如今的大学里是否仍有如此自由、宽松的学术、业余爱好环境。在 八 十年代后期的上海高校里,肩披长发、我行我素的诗人们如野马在旷野上驰骋,几乎没有人 会去束缚他们的发展。
当然他们的爱情也不会有人去束缚。
并非只有诗人在谈情说爱,我的一些喜欢跳舞的朋友把大学的舞场称为“爱情的捷径”。他 们走马灯似地通过舞会结识异性朋友,熟悉、了解、恋爱、分手并重新结识,这比一首动人 的诗歌更能直接、充满实效地勾走异性的心。
大学校园里,至少生活着两种人。一种人志向远大,深谋远虑,深沉地考虑未来的生活,不 想把青春挥霍在花前月下以及狐朋狗友中;另一部分人则享乐至上,紧紧抓住青春的岁月, 犯错误,改正错误;恋爱,失恋,再恋爱;打架,和好,再打架,再和好;写歪诗,撕碎, 再写,再撕……反正青春就是资本,它允许一个人在试验、摸索、摔跤中前进。
我看不起那种一向审慎从事,少年老成,怕犯错误的人,依我看,他们的生活平淡,缺少激 情,缺少色彩。他们的青春不是青春。
5.1994年10月,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举办的一个自费作 家进修班里,用公 款为自己增加着文学上的修养和见识。在一堂由著名青年诗人西川所讲的诗歌讲座中,他突 然吐出法国诗 人阿拉贡的一句诗:“我一眼就看出,你们要走我年青时候走过的路!”,令我惊心不已。 这 句话一语道破天机,宿命般地预言了许多艺术家、诗人青春时期的命运。热血、困惑、莽撞 、怀疑、疼痛、孤独,这是伴着青春的第一堂人生教育课,它让人在跌宕中成熟。
我赞同这样一种对创作时期的划分,粉红:梦想时期;红色:激情时期,也是本能与血的颜 色;黑色:焦灼、困惑、怀疑时期,也是即将成熟的前夜;兰色:深沉、节制、成熟时期; 无色:炉火纯青时期,创作的 最高阶段。第四代人的文艺创作,到今天还坚持的人,几乎都是遵循着这样一条道路。
在我们的创作初期,我们除了存在激情写作的弊端外,还染有当时的时代病症。存在主义等 哲学思潮的影响,使我们对许多价值标准重新进行了衡量。我们的创造,破坏大于建设;我 们 的写作,行为姿态大于作品。我们只知道向传统,向权威挑战,而不知道打倒他们后我们树 起的自己该是什么。惭愧的是我们这些饮誉高校诗坛的大学生诗人,当时却没有认真读过一 些诗歌大师的诗作和理论文章,直叫后来想起此事的我们捏一把汗,“出刀这么慢,在当时 是怎么混得那样红?!” 我向那个尊重青春和挑战精神的时代致敬!
6.“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我们可以以此来询问,我们的青春为何如此绚丽,如此多姿?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曾经迷 茫、失落,但却赶上中国走向未来、走向强大的良好时期。我们不必像前代人那样抑制 自 己的个性,我们也没有因为政治运动的原因而使自己的某些器官不谐调地发达。我们几乎 可以说生活在这样一个青春时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天性自由生长,我们在生长时生长, 开花时开花,像随季节的到来而变化的万物一样自然。大学时代,这一代人如鱼得水,是那 样地具有主人翁感,具有时代的弄潮儿感。“弄潮儿在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八十年 代,几乎一代人在大中专院校里找到了自己的感觉、梦想和爱情。
今天,当我坐在大西北的一个城市里回望大学生活,我像我的同龄人一样自豪地说,我们是 那个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在年青时生活过,爱过了……,我们的青春没有虚度,是真正的青 春!
四、“为什么天空如此湛蓝
使我再也无法离开大地”
1、记得是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一句话,一个客体,其优美之 处经久不衰。在我们的 生长过程中,我们都曾被美所击中,所折服。我们也曾体会到那经久不衰的美。它尤其体现 在我们的爱情生活中。我们在一个充满相对事物的社会里,发现、感受着唯一和绝对。情人 眼里出西施,几乎大多数人,在自己的青春年代都像少年维特一样怀着春,烦恼而又钟情。 我们与自己的恋人相对而坐,读着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时,我们热泪盈眶,〖HTK〗“ 多少人爱 你的青春,爱你的美貌……/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那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 纹。”〖HTSS〗我们常常会 为影视文学作品中为爱而献身的行为所感动,假想着自己同样的所作所为。初恋,像闪电一 样劈开了我们蒙昧的青春时代,在我们前进道路的上空照亮了一轮太阳。
今天,当我竭力回想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爱情生活时,我为我们激情的平缓所庆幸。我们曾 经经历了感情生活炽烈的烧灼,经历了黑暗和痛苦。当我们看到阿拉贡的诗,“什么是仍 然值得人们为之献身的事物?”时,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又发出了疑问,我们重新衡量着我们 的追求和道路,以及付出和意义。
2、我无法将第四代人的诗歌历程一一道出。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 不同风格,追求的诗 人像满天的繁星,各有自己的位置又相互照耀。尤以第四代中的诗人更为明亮。他们从一己 的生活体验,上升到大众乃至人类共同的体验,使得个体在人群中闪光,也使得诗意在 日 常生活中显现。借鉴、探索、磨练,时间已经造就了一批富有才华,富有激情,同时深谙诗 艺,深谙生活真谛的诗人。
3.从朦胧诗开始,中国的诗歌就在探索着一种有别于“五·四”以来传 统诗歌的新路子。这种 探索曾引起诗歌界巨大的震动,也引来部分老诗人的指责和疑问。这是一次诗歌观念的巨大 改变。从朦胧诗开始,到后朦胧诗写作时期,中国诗歌逐渐从濒临死亡的绝境中复活,从长 期以来单纯政治武器以及单纯“言志”功能中摆脱,过渡到了一种自足、完善、自律,向存 在的领域全面开放的诗歌时期,诗人在一年年成熟,诗歌也在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职业 意识的诗人在大量涌现。塞弗里斯曾说,诗人只有在深感必要,并且能够成功地将诗意传递 给别人时,才配享有诗人的称号。为了成功“传递”,80年代以来以第四代人为主流的诗歌 队 伍积极探索,勤奋创作,不但研究诗歌的发展规律,而且对诗的结构、节奏、韵律、语速、 词汇光泽、意象的重量、原素、空白等诸多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他们把握发展中的汉 语,分享大师们的秘密,研究诗艺,研究诗歌史,从人类诗歌发展的长河中去粗存精,广泛 借鉴,并用巨大的人类知识和经验来重新审视人类生活,来发现日常生活以及永恒生命中闪 光的东西。不论是否出现传世之作,这种思路以及追求决定了中国必然会因此出现诗歌大师 。 4对诗艺的研究以及诗歌观念的逐步完善,使得当代诗人提出了“知识 分子写作”这一术语。这里的知识分子不是单纯的农民所指的“识字分子”,他应该是掌握 了较全面的人类知识,理解并体验到较丰富的人类生活经验的人。当然对诗歌技巧的掌握以 及语言艺术的库存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坚信“要想拿出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 这一原则。
在研究掌握了技巧后,第四代人曾共同遇到题材选择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像藏族谚语中 所说,“自己无驴,不议论别人的马”。我们不光停留在用身体思考的写诗阶段,而是用大 脑,乃至用心灵思考。我们立足自己的生活生命,思考〖ZZ(D〗我们的心 感灵〖ZZ)〗受到的一切问题,思考从日常生活 ,到爱情、时间、生命以及死亡这一类永恒话题。这一类题材,在每个诗人的创作过程中都 会遇到〖HTK〗“…是怎样地向我伏下身来,接触到我,给我以清晰的,金属的一击(里尔 克)”〖HTSS〗这 类触动。到今天为止,在这一观念上思考较为深远的,当属西川、开愚、孙文波等一批60年 代初出生的诗 人,当他们将诗歌从道德层次的追求上升到审美层次的追求时,这一启迪使得诗歌的道路突 然间无比开阔,诗歌不但有拒绝具体生活、易走极端的“纯洁的诗”,而且应该有包容万物 的“人道的诗”。正如美国诗人辛普森在《美国诗歌》一诗中所写到的:〖HTK〗“不管它 是什么, 它必须有一个胃能消化/橡胶、煤、铀,和众多的月亮和诗”〖HTSS〗。当诗歌上升到审美 层次时, 诗人不只在作品中表达美好愿望,肯定生命,同时也接受了与真、善、美相对立的假、恶、 丑。 当诗人写到小动物被狮子扑食时,不但有恐惧,而且眼中含着默许,这样的诗歌才真正进入 了生命本身。包括第四代人中的小说家余华在内的一大批作家都已在审美的层次上进行创作 。《活着》就是极典型的倒子,他将一个像《老人与海》中桑第亚哥一样的热爱生命,顽 强生活的老人的一生写得真实、准确,血肉丰满,性格层次分明。这就是真实的人性。也正 是 从这个意义上,使得我们大多数诗歌实践者认识到,诗歌创作并非只是青年人的事业。它更 多的是成年人的事业。成年人成熟、有经验,对事物理解全面、深刻,他们不像青年人对生 活抱有幻想、假想,或者全盘肯定,或者否定生命。成年人对生活的理想建立在对生活深刻 而全面的理解之中,尤其是第四代人中的成年人,他们真实而不虚妄,了解生活,理解生活 ,知道自己的道路,只是信心十足,坚定地向前行走。他们籍此创作的诗歌,丰厚、智慧、 精确,能发现日常生活及生命中的诗意,真正阐释生活,使事物显出它为人忽略的真实。 也因此,只有成人才能创作庞德所言“作真见证的艺术”,使人们认清他们的“内在本性和 处境”。青年诗人孙文波曾就此谈到,“我宁愿看到诗歌在准确的轨道上运行,而不是对技 巧的误解下对技巧的溢用”。
5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诗歌意味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对我 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的更深刻的理解,意味着诗人对个人及人类生活的再解释。这种解释体现了一种智慧的、清 醒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它同时给这个世界赋予了美感和光泽,给人类提供了观察世界的一 双独特的眼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有了“诗歌可以帮助我们生活”的认识。
作为一代人,第四代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诗意的薰沐之中度过的。诗性的眼 光使这代人的成长历程既浪漫,又实际。生活方式与创作的关系在这代人身上得到了较好的 处理。那些行为上自我戏剧化,大于诗歌的诗人在渐渐消失。而生活与诗一致,甚至生活小 于诗的诗人在悄悄涌现。白天是保险公司副总裁,夜晚构思着《关于最高虚构的笔记》的美 国诗人斯蒂文斯的生活与写作关系的处理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诗人的赞同。诗人感觉 的到位以及诗歌发展的日益成熟,使得中国的诗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据有关人士统计,每年约有70万诗人固定给全国省级以上报刊投稿。中国曾出现诗人泛滥的 局面,但这种繁荣是虚假的,商品经济的最大好处就是冲刷淘汰了一批伪诗人及假诗人,纯 洁了诗歌的队伍,留下一批真正的精神王国的探索者,在向周围的世界“苦苦坚持赠送礼品 。”这批人也就是施蜇存老先生所希望弟子中留下的“深夜的、文化的守门人”。比利时国 王见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归来的梅特林克时在发抖,他对梅特林克说,“我只是世俗之王, 而你,是精神之王!”在精神王国探索的灵魂,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崇敬。
6一位第四代人中的青年诗人在诗中写道,“为什么天空如此 湛蓝/使我再也无法离开大地。”这可以说是这一代人诗歌观念的逼真写照。正因为热爱那湛蓝的天空,热爱高远的理想和信 念,热爱真理以及神,热爱梦想以及永恒的虚空,才使得我们更加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具 体的生活,热爱这真实的生命。昆德拉曾在其小说《不朽》中用两幅图案描述过两个不同 命运的姑娘。
前者是妹妹劳拉,充满梦幻,昂首望天,可身体下坠,还有那对同样沉重的乳房,都朝向地 面,紧紧地拽住了梦幻的升腾;后者是姐姐阿格尼斯,她的身体像火焰一样腾起,头却总微 微低垂,一个注视着地面的怀疑论者的头。
昆德拉曾经生活在一个和中国有着同样人性遭际的国家,他的经历和他的才华,使他成为本 世纪仍然活在世上的最伟大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是我们认识我们生存的时代以及人的最好 的镜子。他对人的本性和人的特质的入木三分的剖析和认识,应该使得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 上迈出了很大一步。昆德拉对人可以用符号画出本质,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第四代人的 文学以及思想观念,那就可以用下图表示:
两个平衡的上下箭头,将既富于理想、满怀向上的活力,又平和务实,牢牢立足具体生活的 一代人表述得形象生动。
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这两句诗:
为什么天空如此湛蓝
使我再也无法离开大地!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