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他并没有主动报名去上戏,但是最后他还是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在上戏,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不愿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他被老师称为“尖子演员”。他一生演出无数,为了自己热爱的表演事业,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别人带去快乐,是他最大的幸福。
中边巴次仁:
坐上了火车去上海
中边巴次仁是1960年进入西藏公学学习的。1963年,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去西藏公学挑选第二批西藏班学员时,中边巴次仁并没有主动报名,原因只有一个:自己的身体不好。
但是,由于自己有着扎实的语言和表演基础,西藏公学的老师把他推荐了上去。就这样,中边巴次仁踏上了远去上海的列车。
那是中边巴次仁第一次坐火车,从咸阳火车站出发,他和同学们不断看着车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在惊奇和兴奋中到了上海。
对于陌生的上海,年轻的中边巴次仁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很大,比西安大,比咸阳大,比格尔木大。
老师眼中的“尖子演员”
一到学校,中边巴次仁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很少出去见识大上海的真容。他怕浪费了一分一秒的时间。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中边巴次仁被学校老师称为“尖子演员”。中边巴次仁记得,当年除了学习,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和同学们一起为学校挖了个游泳池,当然,游泳池建成后,他也像鱼儿一样在里面畅游过。
后来,他慢慢见识了更多的人和事。学校组织去参观外滩,他看见了上海的热闹繁荣;学校组织去工厂、码头演出,他第一次看见大海,海面碧波万顷,望不到边,他更想像鱼儿一样遨游大海。
最让他永生难忘的,是周总理来学校看望他们,还一起吃了饭。
井冈山体验生活
临近毕业时,中边巴次仁和同学们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井冈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绿色的宝库。“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在1960年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
然而,中边巴次仁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为了毕业的汇报演出,学校安排他们到井冈山来体验生活。在井冈山的几个月时间里,中边巴次仁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力求从朴实的生活中挖掘创作的素材,从而作一场完美的毕业汇报演出。
不过,最终让中边巴次仁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汇报演出泡汤了,因为那场历史浩劫……
走遍万水千山
回到拉萨后,中边巴次仁进入了自治区话剧团。那时,全国流行八大样板戏,中边巴次仁最先出演了京剧《沙家浜》,他在该剧中成功饰演了郭建光。演出获得好评后,中边巴次仁就一部接一部地演下去,接着,他参演了众多的话剧,比如《万水千山》,另外还有小品《婚礼之前》、《坦克兵》、《白求恩》等,直到最后演戏上瘾了,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那时的中边巴次仁,参加各种演出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几乎没有休假时间。他不断钻研各种角色,追求创新,还去北京学习观摩,积累经验。他去北京、云南等地演出,走遍万水千山,只为艺术的追求和对人民的奉献。任岁月流逝,他默默地用足迹丈量自己的艺术生涯。
他也回到上戏去演出,他总是马不停蹄,由于时间安排紧迫,他甚至连去外滩逛逛的时间都没有。
他,已经忘我了。
为人民服务不讲任何条件
在几十年的表演生涯中,中边巴次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为表演需要,他学会了抽烟,直到现在烟瘾都很大。去西藏一些地区上演出,中边巴次仁都是自带行李和各种用具,经常住羊圈,他不愿意去更多地麻烦别人。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他都坚持演出。在中边巴次仁看来,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为别人带去快乐,是他最大的幸福。
“只要为人民服务,就不讲任何条件。”这是中边巴次仁在表演事业上的座右铭,朴实无华的语言,折射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追求。
出演《天脉传奇》
凭借出色的演技,在话剧表演上大显身手的同时,中边巴次仁也逐步进军电影界。他先后出演过电影《孔繁森》、《丫丫》、《世界屋脊的太阳》等,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而令他最难忘记的,是后来出演了著名的《天脉传奇》。
《天脉传奇》被称为中国版“夺宝奇兵”,影片投资2000万美元,分别在西藏、敦煌、青岛等地实地取景拍摄;中边巴次仁在片中饰演了一名活佛。而且在片中,中边巴次仁全用英语对白。
谈到参演这部电影,中边巴次仁感觉很自豪,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当时的许多情形。人一辈子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难以忘怀的。
从来就没离开过
在西藏话剧团的一间办公室里,中边巴次仁又点燃了一支茶花香烟,烟雾缭绕,“这烟很淡,就像人的一生。”窗外的积雪还未融化,中边巴次仁向外望了望,回过头来这样对我说道。阳光悄悄地投射进来,铺满了办公桌,这样的场景,淡然而温馨。
中边巴次仁从舞台上退下来已经有7、8年了。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健身、看书看报纸,偶尔也去看团里的青年演员们演出,提点意见,生活相当悠闲。有时,他也与在上戏读书时认识的老友通通电话,或是给他们寄点西藏的土特产。
回顾自己的表演事业,中边巴次仁认为,自己一辈子干不了别的事情,“只能干这个”,所以从头走到尾,执着而有着丰实的满足感。而这个“头”,是从上海戏剧学院开始的,他的艺术旅程就是从那里开始的。早些年,中边巴次仁很想回上戏去看一看,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现在,中边巴次仁的这个愿望不是那么强烈了,或许是人老了,也或许是上戏一直都在他记忆的最深处,对他来说,他从来就没离开过上戏。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