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因类风湿关节炎,她就坐上了轮椅,但看到她本人,你并不觉得她是一位病人——干净的衣着,平整的头发,加上她那平和慈祥的笑容,你觉得那是一位和善的老奶奶在坐等着回家的亲人。说话轻声细语,从容高贵的气质令人心生敬意,她就是上海戏剧学院为西藏培养的第二代话剧演员次仁卓嘎。
“你别以为我是个病人,单位过林卡,我们团的退休职工聚会我都会参加,我喜欢和大家伙在一块儿热闹。特别是我们团退休已经回内地的那些汉族老同志一来,我更开心,大家会电话通知,谁谁来啦,我们聚一下。我们到内地,那些汉族老同事也是一样招呼大家一起聚会。当年我们在话剧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要知道,那时候我们单位的团结和谐是出了名的, 很多单位都很羡慕我们同事间的那份亲情。”次仁卓嘎开心地说。
话剧《阿古顿巴》曾轰动一时,成为西藏话剧的经典。
好运当头 贫家女成了幸运儿
今年67岁的次仁卓嘎出生在拉萨一个贫民家庭,爸爸是裁缝,妈妈是大户人家的佣人,按次仁卓嘎的话说,就是城市贫民,生活可以勉强过得去。
次仁卓嘎说她赶上了好时候。
“那个时候,富人家的孩子都是上私塾,穷人家的孩子是不上学的,更没有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意思,都是父母做什么,孩子长大了就做什么。我上的是拉萨市第一小学,那是共产党办的学校,在那里不分穷人富人,都可以去学习,而且上学不仅不要钱,还给学生家里每月发几块大洋补贴家用,就相当于在拿工资上学。中学我是在拉中上的,在拉中,我被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研究班学习,后来发现不对,我和同去的一位男生又到初中部就读。当时我的汉语不行,但仅用了3个月时间,我就跟上课了,而且我的语文成绩特别好。我觉得我很幸运,我没有背景,学习成绩也不是最好的,但却被选送到北京,就是因为去了北京,我才有机会考到上海戏剧学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次仁卓嘎说。
藏语配音 暑期“打工”管吃就行
次仁卓嘎去北京是1960年,那时候全国粮食紧缺,很多人都在饿肚子,而学校每天给她配一斤粮食,每月还有两块五毛钱的零花钱,用来购买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次仁卓嘎慢慢适应了北京的学校生活。同学亲如兄弟姐妹,老师如同父母,这些冲淡了她的乡愁,“那时候没有电话,写信要很久才能收到,反倒觉得在学校很开心,最让我开心的是两个暑假。第一个暑假是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度过的,当时他们邀请我们很多藏族学生去为电影《暴风骤雨》配音,让我开心的不是配音,而是在那里吃得很好,而且不限量,我第一次吃面包就是在那里,当时觉得面包真好吃,要知道在学校我吃的是窝头,而且还限量。第二个暑假时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过的,是为秦怡主演的电影《摩雅傣》配音,在那里不仅有好吃的饭菜,还有很多水果,都是我没吃过的。”次仁卓嘎笑着说,“现在想想那时候好像挺嘴馋的,只要有吃的,其他的都不管了。但那时候配音,电影厂好像本来就没打算给什么报酬,我们没有管那么多,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管吃就行。回头想想,那时候也算是与艺术结缘了吧。”
歪打正着 吓哭了的女孩进了大学
1963年,上海戏剧学院到中央民族学院招收第二批藏族话剧班学员,次仁卓嘎没有报考,因为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这是她和很多女同学的共同理想。
“后来老师让我们初中班的学生去试试,当时也不懂,老师让去就去了。”次仁卓嘎说,“到了招生点,招考老师问我会不会唱歌,我说不会,问我会不会朗诵,我说我会背诗歌《回延安》,于是就背了。然后老师又问我会不会表演小品,我说不会,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小品。”
就是这个被称为小品的表演改变了次仁卓嘎的命运。
“当时老师对我说你先出去等着,马上喊你你就进来。当我再进入考场时,招考老师拿给我一封电报,上面写着:次仁卓嘎,你的妈妈去世,速归!我一看哇地一声就哭了,然后扭身就跑。招考老师把我追回来,问我要干什么去。我说我妈妈去世了,找老师请假我要回家。招考老师都很满意地笑了,说你不用再考了,等通知吧。我也没当回事,因为别人还要进行复试和第三次考试。但没想到后来我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次仁卓嘎笑着说,“后来才知道老师们说我入戏快,而且表演很符合剧情,其实只有我知道,我那时不是在表演,看到电报我是真吓哭了——我当真了,都忘了是在考试了。呵呵,歪打正着,我的运气真的很好。”
学习京剧 话剧演员成了西藏的阿庆嫂
在次仁卓嘎回到自治区话剧团的那个年代,全国流行京剧样板戏,次仁卓嘎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到国家京剧二团学起了样板戏。
“当年到国家京剧二团学样板戏的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很多,但几乎都是地方戏曲文艺团体,话剧团只是我们一家,很多人甚至怀疑我们能不能行,但我们学成了,因为样板戏的一招一式都不能变样,所以难度很大,因为在上戏我学过声乐,所以那高亢的唱腔我还是拿下来了,回到西藏演出很轰动。现在回头想想,那时候我真是憨胆大,那么多的唱段我是怎么唱下来的,我自己都想不明白。”次仁卓嘎这位藏族的阿庆嫂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除了阿庆嫂,次仁卓嘎还饰演过《泪血樱花》中的日本女作家、《阿古顿巴》中的太太、《意翁玛》中的皇后,这一系列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知道,那时候我们的演出是卖票的,但每场都爆满,有些戏还会连演很多场——我们可是那个年代的明星哟。”次仁卓嘎开心地说。
民族团结
藏汉一家亲令人羡慕
自治区话剧团刚成立时,团里有不少汉族同志,他们中很多人是随十八军进藏的,在话剧团,藏汉民族团结是出了名的,很多单位都知道,也很羡慕。
曾经担任过话剧团副团长的次仁卓嘎说,“那时候我们团真的是一个大家庭,谁家做了好吃的,站在院子里一喊,大家都来了,你一碗我一勺的,吃得都很开心。家在内地的汉族同志,回去休假,带些水果蔬菜都是每家各送一点,东西虽然不多,但让人觉得很温馨。在团里,不管是过春节还是过藏历新年,我们都要相互拜年,那过年的气氛现在我们都还很留恋。现在我们都退休了,特别是我们团退休已经回内地的那些汉族老同志一来,我更开心,大家会电话通知,谁谁来啦,我们聚一下。我们一到内地,他们也是一样招呼大家一起聚会,当年我们在话剧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要知道,那时候我们单位的团结和谐是出了名的, 很多单位都很羡慕我们同事间的那份亲情。”
故人难忘
“一些人已离我们而去”
自治区话剧团的一些老演员,因年龄或身体原因已经去世,以小次仁多吉为代表的他们也为西藏话剧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舞台形象,为西藏的话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次仁多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话剧演员,我曾经和他合作过不少戏。他曾经出演过电影《农奴》中那位表面和善内心阴险狡诈的活佛,在电影《雪山泪》中他也饰演的是活佛。在话剧舞台上,他曾经饰演过西藏的智人阿古顿巴,风趣幽默、聪明善良的阿古顿巴被他演活了,他饰演的这个角色至今无人超越。他演啥像啥,作为同行,我们对他没有嫉妒,只有钦佩,如果他在世,也应该是国家一级演员了。”次仁卓嘎伤感地说,“在自治区话剧团成立50年的日子里,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忘记像小次仁多吉等那些已经去世的老艺术家们,我们应该怀念他们,西藏话剧界应该纪念他们,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为西藏的话剧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